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财经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困难群众“小康”梦想成真
内容提要: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天津出台各项兜底政策,对困难群众,在关键时刻,帮一把,度过难关。今天的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来看看这些兜底政策,都发挥了什么作用?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天津北方网讯: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天津出台各项兜底政策,对困难群众,在关键时刻,帮一把,度过难关。今天的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来看看这些兜底政策,都发挥了什么作用?
郑鹏程,在武清区王庆坨镇政府工作,三年前,他从劳动保障部门调到了民政办,开始跟困难群体打交道。每次入户,他都会随身带着一个笔记本儿,谁家什么情况,遇到什么困难,享受救助政策后,生活有什么变化,还需要什么帮助,他都一一记下来。
家住九街村的曹爽一家,四口人。她正在读研,妹妹还在上小学,母亲有残疾,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原本全靠父亲在餐馆打工,每月有3000块钱收入。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父亲打工的餐馆暂时停业,家里突然断了“进项”。
就在一家人一筹莫展的时候,一条微信让曹爽看到了希望。3月初,市民政开通了社会救助“直通车”救助微信二维码,对因疫情期间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群众,启动绿色通道。曹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填写了临时救助申请。这条申请,立刻平台推送到了郑鹏程的手机上。
郑鹏程马上帮她家办理了临时救助,仅用了一天时间,1960块钱的临时救助金,就打到了曹爽的银行卡上。郑鹏程又发现,曹爽一家现在的情况,符合申请低保的条件。疫情期间,民政部门实行承诺制审批,简化办理手续,在郑鹏程的帮助下,曹爽一家的低保很快就办好了。
截至今年5月,天津社会救助资金支出8.8亿元,有将近6000名像曹爽这样的困难群众,被及时纳入常规保障范围。意外、困难,谁都难免遇到,而兜底政策,就是要在关键时刻拉一把,帮着大家渡过这道坎儿。
郑鹏程所在的王庆坨镇,有近200位困难群众。去年5月“筑基”工程启动之后,郑鹏程和同事们开始了一轮更详细深入的走访。大柳子村村民于德发,一直和女儿相依为命,2017年,一场重病让他丧失了劳动能力。办理低保之后,父女俩的吃喝算是有了保障,但没有一间正经房子,家不像家。
于德发行动不便,吃喝拉撒睡,全在不到十平方米的板房里。女儿已经是18岁的大姑娘了,再这么将就,不是个事儿。
解决这种现实困难,兜底政策“一事一议”。去年六月,郑鹏程帮于德发对接区民政,从武清区100万元精准救助专项资金中,申请下来7万元。村两委负责施工,盖起了两室一厅60平方米的新房,村里出钱配齐了家具家电,还专门修了一条无障碍坡道,方便老于进出。以前他最怵头的上厕所问题,也解决了。
在民政办工作的三年里,郑鹏程最大的感受是,入户越来越勤了,帮扶越来越细了。以前,对困难群体的帮助大多局限在钱上,但是现在,对老百姓的困难,除了民政,各个部门都伸手,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兜底帮扶,涵盖吃住行方方面面,应保尽保、应帮尽帮。(津云新闻编辑张麒麟)
上一篇:稽查局助小微“苗壮叶茂”
下一篇:北京疫情高风险地区陆续降级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vbj.com.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