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财经
金融开放 蹄疾步稳(财经观)
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金融业开放已成为重要一环。开放不仅能为金融机构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也能更好满足实体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需要
最近,中国金融业开放又现新亮点。不久前,全球三大债券指数提供商之一的富时罗素公司宣布,将中国国债纳入富时世界国债指数,这意味着未来国际投资者能通过富时罗素旗舰指数进入中国债券市场,至此全球三大债券指数已相继将中国债券纳入其主要指数。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先后宣布50多条对内对外开放措施,包括大幅扩大外资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取消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等领域外资股比限制,给予企业征信、信用评级、支付等领域外资国民待遇,加快保险行业开放进程,等等。自信从容的中国金融业跑出了开放“加速度”。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金融业开放已成为重要一环,这既体现了中国作为经济全球化贡献者的担当,也是中国金融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开放的金融市场是公平竞争、互利合作的市场。在开放进程中,中外金融机构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外资金融机构不仅服务本国企业在中国的发展,还与中国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国内金融机构也在与外资金融机构的合作竞争中不断提升业务水平。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体系逐渐丰富完善,人民币资产“磁力”增强,外资金融机构对于参与中国金融市场有了更多期待,希望参与中国资本市场、债券市场、银行间市场等。在这些市场中,国内金融机构也需要学习借鉴外资金融机构的经验,在经营效率、风险管理、产品创新和公司治理等方面取得更大进步。
开放不仅能为金融机构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也能更好满足实体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需要。对国内企业来说,过去往往以间接融资为主,未来更多创新型企业发展起来后,急需金融体系相应增加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开放正是促进这个转变的有力引擎,随着中国股票、债券市场有序开放,更多海外资金能便捷地投资中国的优质企业,助力企业稳健发展。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末,中国债券市场存量规模达112万亿元,其中国际投资者持债规模达2.8万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40%。对百姓来说,随着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和人口老龄化,居民资产配置、财富管理、健康养老保险等理财需求持续增长。在这些领域拥有较强精细化经营和风险管理能力的外资金融机构,将带来先进服务理念、管理经验以及成熟产品和技术,并为国内金融机构提供宝贵经验。
当然,金融业开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配套改革跟进,未来应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支付清算系统、数据系统、交易平台等,丰富相关交易产品,为投资者创造更加便利、规范的市场环境。开放也不能一放了之,应重视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监测等。
《 人民日报 》( 2020年11月02日 18 版)
(责编:马昌、杨光宇)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vbj.com.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