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房产

非煤矿山披新绿

2021-05-08 00:58


非煤矿山披新绿

  “五一”假期,不少市民来到全市首家灰窑遗址公园,探寻“矿山变美景”的故事。

  本报记者 孙颖

  这里曾是元、明、清营造北京城供应石灰的矿区,被称为大灰厂;如今这里依托千灵山下特意保留的石灰开采断面,建成全市首家灰窑遗址公园,“五一”假期,不少市民来到公园,探寻“矿山变美景”的故事。

  千灵山风景区南门附近,主路左侧有3个依山而砌的红砖房和窑洞,这就是非煤矿山关停前的石灰窑。过了窑址再向上一点儿就是千灵山灰窑遗址公园。顺着坡道向上爬,能看到一座烽火台形状的建筑,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比较流行的石灰窑形制,靠着山壁,由大大小小的石块堆积而成,最底下是两个红砖框的窑洞。一位青铜“工人”正拉着一车“石灰”从窑洞里出来。

  过了窑洞继续向上爬,两侧青翠的山体忽然变成了斑驳的峭壁,这是历代采挖石灰岩烧制石灰留下的“工作面”。千灵山改造过程中特意保留了这处矿址,丰台区通过搜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和各时期的生产工具,还原了工棚、灰窑及工作场景,并建立了本市第一家灰窑遗址公园。

  “我家就在王佐,住在大灰厂那边。”一位游客告诉记者,自从石灰窑关闭后,该地区的环境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尤其是千灵山,从光秃秃的矿山变成风景区。

  山坳里,有一个石块垒成的圆柱形石碓,整整齐齐,这是早期烧制石灰的“笨窑”。工作人员介绍,“笨窑”是一烧一垒,是传统的烧制工艺,烧完后需要拆除才能得到石灰,烧制师傅的手艺直接影响着成功率。在灰窑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建设方特意请老师傅恢复了一座“笨窑”,还原了工人采矿、运输矿石、烧矿等场景,从钢钎铁锤采石到风钎机打眼采矿,让游客直观感受石灰窑烧制工艺的变化。

  千灵山灰窑遗址公园还有一宝——一通明代石碑,是在修复千灵山过程中发现的,现在石碑就立在公园的亭子中。

  石碑正面刻有“内官监马鞍山后甫营灰厂地界”几个大字,碑文中列出了后甫营灰厂地界的四至。“千灵山山下的后甫营村和羊圈头村自古靠采集山石、烧制石灰为生,当时除立碑禁约外,还派驻军把守控制,山上现在还有古军塞遗址。”丰台区王佐镇农工商公司魏学武说。

  “我们关闭了非煤矿山36家,数十家石灰厂、采石场消失,一座座山头重新披上了绿装,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安置了当地村民就业,从落后的旧工业转型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魏学武介绍,比如怪村的油菜花海、南宫村的五洲植物乐园、佃起村的水稻种植、西王佐村的科普农业文化体验园……王佐居民由靠山吃山到护山养山,努力走出绿色发展之路,并为北京贡献出一处风景如画的新景观。

  按规划,千灵山灰窑遗址公园将作为红色遗址公园进行打造,再现石灰工业的发展历程,展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奋斗历程。

(责编:杨迪、崔元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vbj.com.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新时代黑龙江红色文教旅养基地论证会拟定于元宵节后在京召开

新时代黑龙江红色文教旅养基地论证会拟定于元宵节后在京召开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