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房产
堵疏结合治理“电动车进楼道”
内容提要:近日,应急管理部发布《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将自2021年8月1日起施行。《规定》明确,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违反规定拒不改正的,由消防救援机构责令改正,对经营性单位和个人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对非经营性单位和个人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近日,应急管理部发布《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将自2021年8月1日起施行。《规定》明确,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违反规定拒不改正的,由消防救援机构责令改正,对经营性单位和个人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对非经营性单位和个人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近年来,因为电动自行车上楼入户、在楼道内停车或充电引发的纷争以及安全事故不时发生。电动自行车能给公众生活带来便利,但这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由此来审视《规定》的内容,其现实价值更加凸显。
不过,要认识到,“电动车进楼道”安全问题的根治,并非靠简单罚款或一纸规定就能自动解决。此前,有部门曾下发《关于规范电动车停放充电加强火灾防范的通告》,提出“严禁在建筑内的共用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处等公共区域停放电动车或者为电动车充电”。遗憾的是,有些事故还是发生了。
这也提示人们,若想让《规定》落到实处,配套措施不可少。一方面,物业部门要积极履行小区安全问题“监管者”角色,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要积极督促业主改正;职能部门应严格抓好《规定》落实,该处罚的处罚、该批评教育的就批评教育,确保《规定》“长牙齿”,切实形成警示效应、倒逼效应。另一方面,地方财政部门不妨设立专门公共资金,探索在小区内提供可供电动自行车充电、停放的专属区域,并做好巡查看护。只有堵疏结合,“电动车进楼道”等公共安全问题才能解决。(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龙敏飞)
原标题:堵疏结合治理“电动车进楼道”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vbj.com.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