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以真心对话 用理解交融(文明互鉴 美美与共)

2019-05-24 16:23


  报道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是件幸事,因为在家门口就能尽赏绚烂多姿的文明之美,感受悠远深邃的历史传承。这期间,三件“有故事”的展品和藏品,让记者记忆尤深。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游客如织。步入展厅,迎接人们的第一件藏品,就是斯里兰卡国宝级文物——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的复制品及拓片。这是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所立,碑上刻有中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3种文字,体现出中国自古以来对不同文明的尊重。率领当时世界最庞大的舰队,郑和七下西洋,满载“珍宝”,不占寸土,传播文化与技术,促进交流与繁荣,成为传世佳话。碑文无声,却是中华文明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最好讲述者。

  80多岁的哈萨克斯坦著名汉学家克拉拉·哈菲佐娃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分论坛嘉宾。这次来北京,除了参会外,她还有一个特殊的期待:会一会50多年未见的老同学吕桂珍。上世纪60年代,哈菲佐娃在北京大学求学,因物资匮乏,一直没有买到学习参考书。吕桂珍知道后,一笔一画抄下整本《汉语语法》送给她——这本书不仅成为她最重要的学习资料,也是两国情谊的最好见证。不久前,哈菲佐娃将它赠送给哈萨克斯坦国家档案馆永久收藏。

  挂着大红灯笼的城堡、满是棒棒糖的公园、小汽车堆成的房子……在“亚洲数字艺术展”上,中国艺术家费俊的作品《有趣的世界》吸引了诸多目光。费俊说,这件作品的真正创作人是全世界的参与者。在费俊开发的在线艺术游戏中,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可以使用其中的三维模型,建造自己心中“有趣的世界”,并实现同其他“世界”的联通与互动。“艺术是一门世界语言,希望这个数字艺术作品能够成为一个平台,让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在这里交流互通,展现各自独特的个性和文化价值,呈现丰富多元的艺术面貌。”

  从历经数百年风雨的石碑,到珍藏半个世纪的手抄本,再到数字技术下的艺术作品,不同时期的3件展品藏品,是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融互鉴的缩影。时代在变,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情谊不变;文化的载体在变,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理念不变;交流的对象在变,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胸襟不变;沟通的手段在变,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执着亦不变。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华文明绵延传承至今从未中断,从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在包容并蓄中不断衍生发展。

  “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当每个人都将自己视为文明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以真心去对话,用理解去交融,我们就能描绘出更加斑斓的文明色彩,激发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潜力与活力。


  《 人民日报 》( 2019年05月22日 05 版)

(责编:白宇)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vbj.com.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团结合作的信心更加坚定”

“团结合作的信心更加坚定”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