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特写:战争“浸染”画作——记风格转变的叙利亚画家达尔维什

2020-01-14 03:49


  新华社大马士革1月12日电 特写:战争“浸染”画作——记风格转变的叙利亚画家达尔维什

  新华社记者汪健 郑一晗

  伊萨姆·达尔维什的画作陷入“忧郁”,一如他笔下经历战火的叙利亚人,不知何时才能忘却或原谅。

  达尔维什67岁,叙利亚画家,以刻画女性以及自然而闻名。作画几十年,他的作品风格一度沉稳、恬静。直至叙利亚战争爆发,许多叙利亚人的生活快速崩塌,达尔维什的画风也开始走向反面:压抑、嘶吼。

  近日,他把战争爆发前、后的作品挑拣出来,举办画展,许多当地人前去参观。

  画展区域不大,一进门,7幅排列在一起的女性画像最先呈现在记者眼前,她们以手掩面,情绪各异:逃避、震惊、悲伤、警惕……一转身,是画家战前的作品:3个女人在阳台上悠闲地坐着,身边花瓶里伸出红色花枝,女人们或远眺或赏花,橙红光芒照在她们身上,融进远处山河里。

  达尔维什告诉记者,这次画展本身就是一种表达,表达的既是个人情绪,也是集体痛苦。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数据,自2011年叙利亚危机爆发以来,已造成数十万叙利亚人死亡,残疾人口数相当于该国战前人口七分之一;各国已登记叙难民超过500万,许多儿童在战火和流离失所中度过童年。活下来的人,还要在层层封锁下凋敝的经济中挣扎。

  达尔维什对记者说:“战争让我对发生的任何事都更敏感,就像皮肤由内及外翻了过来,空气中每一种味道都能伤害我。作为一名艺术家,我看到、感受到战争,我的情绪就展现在画出的一张张脸上。”

  2014年,达尔维什画出第一幅战争主题作品。他把这幅画挂在画展显眼位置。整幅画以黑灰白为基调,一个女人背倚窗户,左手拢紧围巾,右手捂住嘴唇,似是在哭却不想发出声音;窗外是硝烟中倒塌的房屋,火光随处可见,小男孩在倒塌房屋前望向窗户、望向观者,火光映在他脸上,似是在控诉观者的沉默。

  从这幅作品开始,达尔维什画风大变,色彩越发单一,情绪表现愈加直白。

  “痛苦完全展现在画作中,这种痛苦,每个叙利亚人都感受过。它促使我用画笔展现悲剧、愤怒、疑惑、悲伤。”达尔维什说。

  目光回转,再度落到画家战前作品上。蓝紫夜幕下,青山层层叠叠由远及近直至窗前,透明水杯中,3枝百合静静直立,夜色把花瓣染成蓝紫色。另一幅画中,淡黄色台灯下,壁炉前,散发少女慵懒而坐,一只青色孔雀伏在身旁。

  达尔维什不知自己何时会回归原风格。

  “从‘和平艺术’转向‘战争艺术’,花了我很长时间。从‘战争艺术’再回到‘和平艺术’,回到我们正常状态,我想也要花很长时间。我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忘记悲剧。”

(责编:蒋海燕(实习生)、刘洁妍)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vbj.com.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南非学者:香港暴乱绝非民主,只会削弱其经济

南非学者:香港暴乱绝非民主,只会削弱其经济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