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国内
谁不想寻回那湾清水悠悠(一线行走)
群众参与进来了,把社会治理当自家事,这才能有更深刻的主人翁意识和获得感
见到波娃时,他正在“护河”。波娃姓何,重庆合川人,在成为三庙河的民间河长之前,大家都叫他何总。
进了城的何总为啥又脱下皮鞋,换上筒靴,回到故乡的小河边?
这得先从三庙河说起。当地人告诉我,曾经的三庙河,可不是现在清水悠悠的模样,河底积满了淤泥,河面漂浮着垃圾,像个臭水沟。要想治河,清淤去污当然要政府担责,但沿河居民企业不移风易俗的话,只能治标,难以治本。
于是,当地改变基层治理思路,尝试干部群众一起干。
就这样,波娃担下了民间河长的活儿,刚开始,两公里的河道,隔几天就要沿河巡察一次。“我扔垃圾进河,关你波娃啥事?”“鸭子下河游泳,能有啥子污染!”……面对乡亲们的不理解,波娃一一说服。一些陈年垃圾堆,他拎着铲子上,一点点清理干净。
波娃护河护得不赖,三庙河保持清澈,生态越来越美。在重庆,清水河越来越多,加入护河的民间河长也越来越多。
不过,民间河长不拿钱,没级别,责任还重,波娃回老家后包地种荷花,从早干到晚,为啥还要做河长,越干还越起劲?波娃说,“我们从小在河边长大,谁不想要回儿时那湾清水河?”
对众多民间河长来说,加入的初衷,多是想寻回“儿时那湾清水河”。作为一项社会事务,河流保护需要更多“民间河长”们的参与及配合。一方面,撬动了民间力量参与水域治理的积极性,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河流管理的事务中来。另一方面,从“看你治河”到“护我的河”,沿河居民态度和理念的转变,直接影响了河流治理的长远效果。
不只是治河,在不少基层治理的实践中,都有这样的共性问题——“干部干,百姓看”,干完能好一阵子,却没法好一辈子。社会事务是大家的事儿,群众参与进来了,把社会治理当自家事,这就有了更深刻的主人翁意识和获得感。当然,对于这些志愿力量,要如何动员、如何激励、如何奖励,让他们能长期保有积极性,地方党委政府应该有所考量。
在三庙河畔,波娃有一间小屋,外墙不少地方都贴着纸条“波娃很辛苦,大家多体谅”。波娃说,一开始,乡亲们和波娃没少吵架,贴出小纸条,算是“求情”。现在,这些纸条已经没了用处,不少红过脸的乡亲,都主动跟他一起巡河护河呢。
(作者为本报重庆分社记者)
《 人民日报 》( 2019年05月29日 11 版)
(责编:岳弘彬、曹昆)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vbj.com.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