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国内

产粮大市迈向农业强市(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来自一线的蹲点调研)

2019-06-04 05:08


  对170多个品牌的大米层层筛选,国内外数十位“鉴米专家”现场品尝……去年10月,在中国·黑龙江首届国际大米节上,吉林省榆树市两个大米品牌入选“2018中国十大好吃米饭”。

  “一位外国评委向我竖起大拇指:米粒饱满、晶莹透亮、口感弹软润滑、气味清香微甜。”榆树市粮食局副局长纪凤祥对评比当天的情景记忆犹新。

  肥沃的黑土地、丰沛的松江水,让榆树粮食生产“天赋异禀”。全市耕地面积39.1万公顷,粮食产量保持在70亿斤阶段性水平,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榆树始终为保障粮食供给不懈努力着。”榆树市农业局副局长孟繁野表示。

  走进新时代,榆树人不忘农本,从产粮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强农兴市”的交响曲在黑土地上奏响。

  务农重本 农民收入节节高

  土桥镇小乡屯地处半山区,土壤贫瘠、水灾泛滥,屯附近有个叫白头沟的地方,50多年前曾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白头沟,小雨扒层皮,大雨冲溜沟,庄稼年年种,十年九不收,费工又费力,年年白到头。”

  全屯73人,能下地干活的只有19人,因为常年吃“返销粮”,外人都管小乡屯叫“养老院”。

  小乡屯人的脸面挂不住。1963年,生产队政治队长齐殿云召集全屯老少开了一个会,70岁的村民李淑珍仍然记得当时的情景:“齐大娘挥着手说,‘只要大家有志气,抱成团,再穷的山沟也能变样!’”当年春天,齐殿云带领7名妇女,大战45天,硬生生挖出11条排水沟、45条顺水壕,“八女治水”的故事就这样流传开来。

  几年后,小乡屯大变样:山坡有梯田、荒野成平原,稻谷飘香、玉米金黄……

  40多年后,距小乡屯仅5里远的光明村,出了一个“小齐殿云”。这个叫杨岚的“80后”在家乡发现了商机:随着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大量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很多人缺乏就业技能和创业愿望,农闲时节搓麻将、饮酒,游手好闲。2000年以后,食用菌行业变得红火起来,而她的婆婆正是当地有名的“种蘑高手”。“有技术、有市场、有闲置土地和劳动力,那还等什么?”杨岚说,2002年,她靠着种蘑菇便净赚5万元,企业很快发展壮大。

  “我是听着齐殿云的故事长大的,一人富算不上成就,能够‘造富一方’,才能彰显人生价值。”2011年,杨岚联合5人发起成立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很快,“小乡屯”牌食用菌便名声大噪,合作社的规模也越做越大。8年来,杨岚已带领当地2000余人走上致富路,合作社社员年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尽管时代变迁,但榆树人要想致富,一是离不开艰苦奋斗,二是离不开黑土地。”杨岚说。

  榆树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8年,榆树市持续加大农业投入,建设高标准农田16.7万亩,并完成“引松入榆”项目管线铺设、卡中拦河闸除险加固和三道河治理等涉农工程;2018年,榆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395元,同比增长6.6%。

  “农业是榆树的‘根’,抓牢根基,农民才能持续增收,‘老榆树’才能‘根深叶茂’。”孟繁野说。

  科技兴农 告别“靠天吃饭”

  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2010年,榆树市被确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市就把“科技兴农”战略摆在了突出位置。

  “榆树的农机化起步较早,很早便在玉米的耕种及后期加工环节实现了机械化。”孟繁野说。

  农田用水全部改入地下管网,从种到收实现全程实时监测,高强度塑料制成的田埂既能隔水还能节省空间……保寿镇民悦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内,理事长陈洪良介绍:“灌溉管网铺设后,合作社农户已彻底告别‘靠天吃饭’。”

  辗转榆树多地,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便是:“不重视科技投入,农业就没有大发展,农民腰包就鼓不起来!”目前,全市全程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93%。

  “秸秆还田让土地‘涨了劲儿’,大旱之年,庄稼也能出落个八九不离十!”八号镇晨辉合作社理事长刘臣说,这项技术有效实现了保水保墒,成为丰收至关重要的因素。

  榆树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8年,榆树全市推广秸秆归行全量还田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技术面积5.5万公顷,占玉米种植面积的近20%。

  开拓创新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涌现

  位于五棵树镇广隆村的天雨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别家不太一样。

  “农业要想现代化,农民办的企业先要实现现代化。”合作社理事长丛建对现代企业发展有自己的见解。经过慎重考量和股东表决通过,天雨合作社在前些年就进行了大面积的种植结构调整,在全市率先走上了大规模农业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少种玉米,主种大豆、高粱、谷子、花生,还自办了一间植物油厂。

  “一次看似有些冒险的主动求变,让我们抢占了市场先机,企业年收入已达千万元以上,股东分红年年涨。”

  同样坐落于五棵树镇的田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联合社,则进行了一场更为大胆的“试验”。

  “我们的‘精髓’便是土地托管,与传统的土地流转方式不同,托管就是对农民的田地实现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服务,合作社与农户共担极端灾害等不可抗力带来的风险。”联合社负责人陈卓介绍,每年秋收时节,农户可以在全市同等地块中选出产量最高的一块,以此为标准,合作社为其支付托管费用。“从这些年的情况来看,土地托管的收益普遍高于土地流转10%至50%。”

  如今,由陈卓拟定的首份土地托管的合同文本,已成为吉林省土地托管的正式文本,这种形式也在吉林省乃至全国逐渐推广开来。

  70年砥砺奋进,昔日“产粮大市”正快步奔向“农业强市”,“到2020年,榆树将在全省和全国粮食主产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孟繁野透露。

(责编:袁勃)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vbj.com.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武汉:发热患者不得跨区就诊 所有住宅小区实行封闭管理 

武汉:发热患者不得跨区就诊 所有住宅小区实行封闭管理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