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国内
融入群众 将人民至上理念贯穿始终
内容提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走进群众、融入群众,真正了解百姓所思所想所盼,才能把服务做到心坎上,让温暖直抵百姓心间。
对话人:
孙明增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市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陈欣 本报评论员
天津北方网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走进群众、融入群众,真正了解百姓所思所想所盼,才能把服务做到心坎上,让温暖直抵百姓心间。
陈欣:人民至上是价值取向,为民造福是行动指南。近日,我市各区组织开展的深入基层、联系群众活动,汇聚成“向群众汇报”、听民情民意、纾民困解民忧的“海河夜话”。党员干部以“向群众汇报”的真心实意,放下身段倾听、融入百姓生活,拉近了与群众的感情。
孙明增:暖人心离不开用真心。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至”群众。人民至上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必须落实到具体实践当中。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的创新实践,我市形成了“向群众汇报”制度,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基层、融入群众成为一项重要优势,以各区具体实践汇聚成的“海河夜话”,为制度落实落地搭建了载体和平台,也为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搭建起一个更适宜沟通的新场景。
陈欣:做群众的贴心人,要把脚印留在基层,把口碑立在民心。在“海河夜话”中,党员干部瞄准群众关切想实招、动真格,在百姓出题、我们答题的过程中,“向群众汇报”变成了群众“口袋”里的实惠。
孙明增:群众有所呼,政府有所应。深入群众,不仅是情感的沟通,还是民意的融通,党员干部保持对民意的敏锐感知,从中发现工作短板、找准群众关切,以此为切入点加强基层治理创新、提升服务水平,才能做到“小切口”解决“大问题”。“向群众汇报”不是一劳永逸的,还需通过邀请群众“阅卷打分”实现“再向群众汇报”,以群众感受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尺,将直面群众评判的压力变为改革创新、提升效能的动力。
陈欣:越是遇到困难挑战,越要心系人民、造福人民、依靠人民。当下,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以保促稳、稳中求进,是发展的需要,也是民生的需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就要把为民情怀体现在谋求发展的价值序列上,展现于回应百姓呼声、解决民生问题中。
孙明增: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从“六稳”到“六保”,民生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而就业是保障民生的着力点。稳就业,既要靠推出以纾困和救助为核心的政策组合来“保存量”,也要靠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从新行业、新业态、新模式中挖掘就业潜力来“拓增量”,提升政府援企稳岗措施实施效率,降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陈欣:随着时代发展,“民生”一词的内涵与外延在不断拓展。近些年,我市积极构建机构、社区、居家互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居家养老补贴城乡统筹;新增幼儿园学位6万余个,推动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实施市区棚户区改造“三年清零”行动计划……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不断满足人们对“民生”二字的新期待、新诉求。
孙明增:的确,民生改善是一个“水涨船高”的动态过程,面对千头万绪的民生问题,关键是要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真正贯穿始终,处理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辩证关系,在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增加民生供给、拓宽服务领域、促进民生服务升级换挡,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牢牢托住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民生难题解决好了,百姓的安全感和获得感提高了,情感的融通、力量的汇聚也必然会增益于经济社会发展。(津云新闻编辑孙畅)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vbj.com.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