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国内

跨越天堑的帮扶

2019-07-10 02:59


  四川成都高新区,经济发展前沿阵地,技术、资本、智慧集聚;距此960公里雀儿山下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交通不便、信息不畅。

  援藏之前,他们是来自教育、医疗、航空航天等各领域“高精尖缺”人才,有着体面的工作、安逸的生活;来到德格县后,他们是穿着厚厚的皮袄在川藏高原雪山中艰难穿行的援藏干部。从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到雪山绵延的甘孜德格,成都高新区选派至德格县的第四批工作队,为藏区精准扶贫工作引资、引智、引资源作出了新的贡献。

  海拔高、空气稀,“脚下”的金沙江奔腾不息,“头上”的雪山绵延不绝,最远的乡镇距离县城280公里,德格县的脱贫攻坚难度大大超出预想。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脱贫攻坚能不能做好,首先要看党支部这个“火车头”跑得快不快。2018年11月,援藏工作队临时党支部成立大会在德格县城召开。艰苦的自然环境让援藏工作队队长汪峰意识到,普通的党建模式难以满足藏区现实工作需要,而智能时代“互联网+”为偏远地区灵活开展党建工作打开了一扇窗。他引入一款智慧党建微信小程序,在线党课、党务工作、德格县情、援藏交流等板块,大大方便了援藏干部随时了解党建工作最新动态。

  增加收入是帮扶重点。在工作队帮扶下成立的藏艺通工艺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藏族手工艺文创产品和发展当地旅游产业经济的企业,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形成市场供应链,近年已有约100多款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项目推行以来,在德格县麦宿地区培养了1000多位手工艺人,100余户贫困家庭受益,每年为贫困家庭增收约800万元。

  “医疗援藏,不单是‘输血’,更多是要‘造血’,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汪峰说。今年,工作队利用“互联网+医疗培训”的方式,把“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多基层卫生院联动医疗教学模式”的课题搬到了医疗援藏实践中,成效初显。联动直播课程的培训课件与影像资料都存储在服务器上,通过直播回放,便于受援单位复习,为当地留下了宝贵医疗教学资料。“传帮带”工程计划用新的方式,为德格县培养一批“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地医疗专业技术人才,满足当地居民对健康生活的迫切需求。

  工作队的主体是一群年轻人,平均年龄35.6岁,他们中有新婚不久的年轻教师,有初为人父的基层干部。在远离家乡的大山中,他们半年甚至一年才能回一次家。“身虽单,意却坚。夙夜桑梓,无暇梦芳菲……”一位工作队干部在援藏期间写下这首词,如今他已把德格县当作第二故乡。在工作队队员干部姚鸿源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响应援藏号召,是觉得那个地方需要我。同时,这也是锻炼自己的一次机会。”对工作队每一位干部来说,这就是他们的心声。


  《 人民日报 》( 2019年07月09日 19 版)

(责编:岳弘彬)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vbj.com.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明知有危险 党员带头上(深度关注)

明知有危险 党员带头上(深度关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