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国内
两会同期声:相接更相融 京津冀共赴新的“5年之约”
内容提要:协同发展追梦7年,京津冀从“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到“产业相融”,心齐、事畅、业兴正成为三地的新气象。
2021全国两会
携手逐梦 七年新变——京津冀协同发展七周年专题报道
天津北方网讯:协同发展追梦7年,京津冀从“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到“产业相融”,心齐、事畅、业兴正成为三地的新气象。
“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向远期目标进军的第一年。在产业一体化大命题里,“链”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加强三地产业链融合互嵌”“让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更加紧密地协同发展”“推动产业链集聚发展”……
一个生机盎然的生态系统,必然是由各种要素互补共生形成的。产业链上下联动、协同配合,可推动关联企业形成共生、互生、再生的整体关系。“京津冀的产业协同不是简单搬迁挪移,我们要充分发挥天津完备的产业基础优势,为疏解来的企业提供深耕细作的土壤,使产业链尽可能向上下游延伸。”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邱立成认为,坚持制造业立市的天津,尤其要抓住信创、生物医药等集聚度高、吸附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攀升。
在京津冀产业协同这盘“大棋”中,离不开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双向融合。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作用于产业链各环节中。换句话说,产业链的每个节点都可能成为创新的爆发点,衍生出一条创新链,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共同创新。“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之道,也是三地产业融合实现更大突破的关键。”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强微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春阳如是说。只有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人才链,三链融合达到一定深度,才能让创新成果更快更高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形成有竞争力、吸引力的区域价值链。
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钟茂初所说,“协同发展的重要目标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想要达到这一点,必须促进人才、科技、信息、资金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实现更高使用效率。”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产业链“一盘棋”发展渐入佳境。北京合众汇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大志对此深有感触:早7时从北京家中出发,一个半小时后,就能准时出现在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的办公室里。借京津冀协同发展东风,超过10亿元产能的生产基地已建成投产,北京研发,天津转化,区域协作成效显现。如今,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已累计注册企业317家,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2109家……中关村一大批优秀的创业者深耕津沽大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真金白银”。
站在“十四五”开局的重要节点上,京津冀共赴新的“5年之约”,打造更富生机活力的产业生态链,用协同发展的画笔描绘绮丽动人的春天。(津云新闻编辑付勇钧)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vbj.com.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