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互联网
从垃圾分类看社会治理(有感而发)
来到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驻地广西大厦,门口电子显示屏幕正在播放垃圾分类宣传片;走进大厦,前台、电梯口、资料栏,都放着《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进入房间,垃圾桶贴着“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的标识;餐厅也贴着垃圾分类处理流程海报……
要说今年的驻地有啥不一样,垃圾分类算一桩。
垃圾分类看似小事,不过是举手之劳,推广起来却没有那么简单。它不仅关乎环境卫生,而且涉及政府、企业、社区、居民等多方主体,对社会治理能力是个考验。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的节点,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有不少像垃圾分类这样具有跨界性、关联性、复杂性的现实课题,都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笔者身在驻地,扫一扫《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上的二维码,就能收到一份垃圾分类“宝典”:输入垃圾的种类,拍照或语音识别,就会提示应该投到哪一类垃圾桶里。这种精细化、人性化的措施,让解决此类社会治理难题有了更多的抓手。
在驻地采访期间,还有一桩小事印象深刻。向前台借用指甲刀,开门时发现,来送指甲刀的不是服务员,而是一个萌萌的智能机器人。据了解,这样可以减少人与人直接接触,有助于疫情防控。类似这样的科学化、智能化手段,也可以更多地应用于社会治理实践,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 人民日报 》( 2020年05月21日 14 版)
(责编:孙红丽、初梓瑞)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vbj.com.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