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互联网

节日报道履行“兴文化”使命

2020-07-06 10:51


节日报道履行“兴文化”使命

  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端午节作为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积淀着丰厚的民俗传统和精深的文化内涵。媒体做好节日报道,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2020年端午假期,人民日报社旗下的《人民日报》、人民网和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旗下的《新华每日电讯》、新华网和新华社客户端,纷纷开辟专版、专栏和专题,通过消息、通讯、评论等各种文体,借助漫画、图解、微视频、直播等各种形态,展现端午民俗,深挖时代内涵,尽职尽责地履行了媒体“兴文化”的使命任务。

  高站位 解读政治意涵

  报道的站位高不高,对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来说至关重要。节日报道亦是如此,媒体只有从政治角度挖掘节日背后的深刻内涵,才能让节日报道“高人一筹”。

  端午节作为传承2000多年的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在端午报道中,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深度挖掘端午节的精神内涵,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活动和重要讲话,精心策划推出了3部刷屏之作。仔细分析,这三部作品体现了三个结合。

  一是将端午报道和家国情怀结合,其代表是新华网的图解《古事知今,习近平频频引用屈原诗句》。这部作品以粽叶、粽子、青山、绿水等作为图画背景,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的屈原名句,并列出了讲话原文和典故出处。其传播效果也很好,截至6月28日14时,该作品在新华社客户端的浏览量达136万。

  二是将端午报道和廉政文化结合,其代表是人民网的图解《“端”正风气,习近平教导党员干部这样过节》。这部作品从“廉洁”一词第一次出现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是出自屈原的《招魂》说起,引申出广大党员干部节假日应怎么守住规矩“底线”、又该如何安排好假日时光的话题,梳理了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关于此话题的讲话,并配发了相关的总书记的照片。

  三是将端午报道和文化遗产保护结合,其代表是人民网《强国论坛》发布的文章《端午节,听习近平讲如何保护文化遗产!》。这篇文章从端午节作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说起,讲述了总书记保护文化遗产、让人民在文物保护中受益的故事。

  深挖掘 赋予时代价值

  作为传统文化符号的节日,怎么才能与现代生活对接、与时代精神共鸣?这是需要文化工作者思考的命题,更是媒体人在进行节日报道时应该关注的问题。

  在今年的端午报道中,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不断创新报道的内容题材,寻找端午文化与当下热点的契合点,让端午报道更具时代韵味。

  一是将端午报道和脱贫攻坚结合。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人民日报社将脱贫攻坚内容融入端午报道之中。6月25日端午节当天的《人民日报》8版,刊发了通讯《青塘粽子名气大 整村脱贫步子快》,报道了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前青塘村把小粽子做成大产业、实现整村脱贫的故事。新华网《脱贫印记》栏目中播发的微视频《好日子“粽”出来》,讲述的也是该村的脱贫故事。新华网还在图片新闻中,报道了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发展竹筒粽子扶贫产业,帮助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这些报道都通过粽子这个小切口,反映了脱贫攻坚的大主题。

  二是将端午报道和疫情防控结合。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成为头等大事。在这个特殊的端午,新华网在报道中从端午节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从端午习俗赛龙舟中提炼出“同舟共济”一词,制作了一则寓意深刻的微视频《同舟共济》。这则微视频以人们在端午节划龙舟同舟共济为由头,巧妙引申到当前的疫情防控工作中,通过镜头语言说明:当下不论在中国还是全球,都需要发扬同舟共济精神,团结一心,共同抗疫。

  大手笔 再现民俗图景

  近年来,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在中国越来越流行,而中国传统节日的概念在年轻人中渐渐淡化。要改变这一现状,新闻媒体可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为引导舆论的权威媒体,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在今年的端午报道中,一方面通过大版面、大专题进行集中报道,另一方面还在多个版面、多个频道零散推送相关内容,形成报道合力,以强大的报道声势,让端午文化浸润人心。

  第一,从报道规模看,报纸开辟专版、专栏,网站开设专题,声势浩大。

  据笔者统计,《人民日报》在3天端午假期累计刊发端午相关稿件18篇,约占4个版面,占端午假期所有版面的1/6,报道分量较重。

  6月25日端午当天,《人民日报》在6版和7版的《假日生活》版,做了两个整版的端午专题;除了通过专版宣传端午文化,《人民日报》其他版面也有端午报道。《新华每日电讯》则在6月26日4版《文化》版,做了一个整版的端午主题报道。

  《人民日报》还开设了端午专栏,新华网也做了端午专题,值得关注的是,报纸的栏目名称和网站的专题名称,都用了《我们的节日·端午》。中办、国办2017年1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以此作为栏目和专题名称,有利于强化受众对端午节作为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认同。

  第二,从报道内容看,以端午知识普及和端午主题活动报道为主,也有如何弘扬节日文化的思辨性报道。

  这些报道展现了吃粽子、赛龙舟、点雄黄、插艾叶、戴香囊、挂五彩线等民俗,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端午的民间图景。此外,《强化认同 创新形式 丰富内涵——中国节日文化“两创”启示》《粽叶历久香弥远,节俗如何传承好》等思辨性报道,也显示了一定的报道深度。

  新形态 实现创新突破

  传统节日文化要在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中得到传播,就要不断尝试新的传播形态。

  在端午报道中,除了在平面媒体图文并茂地展示端午习俗,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还在网络媒体和客户端,通过图片新闻、图解、漫画、动画、微视频和直播等形式,打造了一批具有互动性、可视性的产品。其中以微视频和直播最为引人注目。

  微视频成为端午报道新看点。人民网、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网、新华社客户端都制作播发了端午主题的微视频。这些视频中,既有宏大主题,也有百姓视角。例如,人民网播发的微视频《18座历史文化名楼端午亮灯,致敬英雄,祈福中华!》,表现的就是宏大主题,端午节当天晚上,江西滕王阁、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等18座历史文化名楼共同亮灯,致敬奋战一线的抗疫工作者,祈福中华国泰民安。再如,新华社客户端的微视频《端午节,北京动物园的动物吃啥“粽子”》,展示了大猩猩吃粽子的场景,趣味十足。

  直播成为端午报道的标配。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直播成为各行各业复工复产的重要方式。在今年的端午报道中,直播也是一大景观。人民日报客户端的人民直播,就联动各地开展了多场直播秀。例如,人民直播联动梨视频,展现汨罗江上龙舟竞渡、屈子祠旁投壶作诗的场景;联动浙视频,走进浙江嘉兴五芳斋老字号裹粽车间,跟非遗传承人一起包粽子。新华社客户端的直播《辽宁:泥地赛龙舟 端午祈吉祥》,则展示了沈阳锡伯族不一样的赛龙舟场景。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vbj.com.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苹果 iOS 14/iPadOS 14 开发者预览版 Beta 4 发布

苹果 iOS 14/iPadOS 14 开发者预览版 Beta 4 发布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