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互联网
别让网购食品变成“纠纷食品”
别让网购食品变成“纠纷食品”
2021年02月09日07:51 来源:北京青年报
啥商品网购纠纷多?司法大数据给出了答案。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网络购物合同纠纷案件特点和趋势(2017.1-2020.6)》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显示,在网络购物合同纠纷案件中,食品类纠纷占比接近半数,为45.65%。(2月8日《法治日报》)
新《食品安全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法典,由于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四个最严”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受到舆论好评和期待。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底,2020年国家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到99.0%。不过,网购食品纠纷占比较高,这一情况亟须引起高度重视。
如今,各类食品都能搭乘“电商快车”进入千家万户,网购食品也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然而,实际消费体验与公众期待存在一定差距,比如说在“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语境下,30.78%的争议涉及食品安全问题,这不免让人对网购食品安全性产生忧虑。
食品安全问题是拉高网购食品纠纷的第一个原因。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网购食品安全问题多?有法律人士认为,法律规定个人销售自产农副产品无须取得许可,这使得入网的食品经营者资质不能得到保证,食品质量参差不齐。这似乎是根本的原因。
法律的确是食品安全保障的基础,法律一旦有“针尖大的漏洞”,问题食品就会有机可乘。但食品安全问题不完全是个人销售自产农副产品制造的,其他食品也存在某些安全问题,最好彻底摸清造成网购食品安全问题的所有原因,然后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鉴于此,既要对照“四个最严”查找原因,也要对网购食品纠纷进行深入、细致分析,找到引发纠纷的具体原因。要想减少这类纠纷,须以具体原因为导向进行彻底整改,让网购食品回归安全食品。
消费者选购网上食品,不能直接对产品进行甄别,而是要隔着电子屏幕,根据图片、视频和文字描述来消费。从这个意义上说,网购食品的安全性应比线下食品更有保障,从商家到电商平台再到监管者,都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守护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凡是商家原因造成网购食品安全问题的,电商平台既要用最严厉的处罚惩戒问题商家,也要吸取教训不断完善网店审核。如果是电商平台没有尽到审核责任和日常监管责任,监管部门应当以最严厉的处罚惩戒失责的平台。只有层层“最严”,才有望减少网购食品纠纷。
尤其是《电子商务法》第十条规定“个人销售自产农副产品无须取得许可”带来的漏洞,究竟应该通过完善法律还是完善执法来补漏,值得思考。总之,这个漏洞亟须补上。眼下,从电商平台到监管者都应该把个人销售自产农副产品纳入重点监管,不给问题食品上网机会。
此外,商家虚假宣传也是网购食品纠纷占比高的一个原因。数据显示,22.56%的纠纷案件中消费者认为卖家的销售存在虚假宣传或其他欺诈行为。这不仅需要商家实事求是地宣传自家产品,也需要有关部门依据《广告法》相关规定,对食品网店的宣传加强监督监管。
漫画/陈彬
(责编:崔元苑、许心怡)
人民健康APP
[/url]
推荐阅读
缺铁性贫血究竟是怎么回事?如何预防? 在血液科门诊,经常遇到一些病人,因为乏力、头晕等一些不特异的症状,在其他科室做了很多检查,最后发现是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报告,全世界约有10%~30%的人群有不同程度的缺铁。【详细】
采购年货,这些食品还能加入购物车吗? 新春临近,年货上场,以前年货少不了鸡鸭鱼肉、各类新鲜水果等冷链食品,但近日,多地进口车厘子、鸡翅等食品饮料外包装或内表面纷纷检测出核酸阳性,让群众多了一份担忧,冷链食品还能买吗?还能放心吃吗?【详细】
相关新闻
江苏丹阳90后女子利用快递漏洞 “免费网购”被判拘役
猫呗电商“双十一”销售额同比增长300%
“你送我检”是食品安全监管创新
网购食品安全监管要有大数据思维
上海三中院白皮书显示:网购食品安全问题高发
堵住外卖食品安全漏洞
30岁以下女性是网络诉讼“主力军”,“剁手”类纠纷占比高
980元网购劳力士不走字 卖家称和人体没感应
精彩图集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vbj.com.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