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育
记者探访:集体餐桌上的“文明之花”
近日,记者走进全区多家幼儿园以及养老院,探访“一老一小”在集体就餐时是否存在“舌尖上的浪费”现象。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上午九点,咸水沽镇的一所幼儿园传出朗朗诵读声,中班的孩子们正在认真聆听《一粒米的故事》,授课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根秧苗从拔节到稻谷压腰再到喷香入口的全过程,同时贯穿歌伴舞、趣味互动、展板问答等环节,孩子们稚嫩的脸庞上写满了对粮食的珍惜。
“农民伯伯辛苦了,以后我们一定要节约粮食!”“光盘行动,从我做起!”课后,孩子们不禁感叹。
据园长吴家萍介绍,学校根据各年级宝宝们的年龄特点,围绕“光盘行动”主题,开设了科学实验、故事会、歌舞表演等课程,保证每天能够进行半小时的节俭教育。此外,学校还开展了家园共育活动,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将文明之风吹到每个家庭。
“以班级为单位的微信群里,每到晚上七点就会‘亮起’一张又一张的‘光盘照片’ ,拼凑起来就形成了一张文明的集体餐桌。”吴家萍欣慰地说。
记者走访的另一所幼儿园也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展开了形式多样的“光盘”教育,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播撒下学美德、知节约的“种子”。此外,校方还通过精确计算采买量与食用量之间“供需比”的方式,在保证菜品新鲜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粮食浪费现象的发生。
“我们每天的餐饮准备都是根据来园的孩子人数制定的。比如说一个孩子每天面粉的食量是100克。如果今天比昨天少来了三个孩子,食堂就会在昨天的基础上减少300克面粉的使用。”有着十年管理经验的后勤园长王蕊说。
该所幼儿园共有560名学生,由于目前正处暑假期间,每天来园学生并不固定,先后两天的变化幅度也较大。每天食堂专管人员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统计来园人数再去采购食材。记者在每日的采购单上看到,采买食材单位精细到“两”;食谱表上,幼儿园以每位宝宝为单位,用“克”计算每日食物用量。
班级分餐时,保育员以“最小量”分发第一轮餐食,再根据每位宝宝的情况酌情添加。宝宝们争当光盘明星,碗里不剩一粒米,盘里不剩一口菜,而且桌子上也很少见到掉落的食物残渣。
在我区的一家养老院,老人们向记者介绍,刚开始来养老院时,食堂为了照顾到大家的口味,荤菜、素菜变着样儿地做,而且宁可多盛,也不亏待了大伙儿的胃口。但是由于老人的身体状况各有不同,饮食习惯也不一,食堂的“热情”老人们并不买单。为此,食堂开启了点对点式的配餐方式,不但考虑了老人饭量,同时在菜品结构上也有所调整。
“对于不吃肉的老人,我们就调换成鱼和虾。还有些老人不吃菜花、洋葱、辣椒,我们就针对每个老人的饮食需求去制定菜谱。”食堂管理人员史清梅介绍说,“这样一来,在老人吃好吃饱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浪费。”
“够了,还挺好,少而精。”“米饭都吃了,一点儿都不剩,每天都不剩。”中午就餐时,老人笑眯眯地对记者说。
在老人食堂,每位老人餐盘里的饭食都不相同,主食有米饭、白面馒头和黑米花卷三种选择,即便是蛋糕和酸奶这些副食也都有所差别。“由于‘花式’搭配,在收拾碗筷时极少见到剩菜剩饭。”史清梅说。
“惜衣惜食,非惜财,乃惜福。”是这家养老院的信奉名言。在谈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吃作为一种享受,或者作为一种铺张摆谱的手段时,几位八旬老人忆苦思甜。
“年轻时种地,真的是汗珠子砸脚面,手上都是泡。”“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吃水果、吃菜不要想。饿了怎么办呢?睡觉、喝水,睡着了就没事儿了。”“现在的生活有天翻地覆的变化,国家富强了。但是要记住,‘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将节俭的意识植入于心的 “一老一小”,在集体餐桌上吹开了“文明之花”。一粒米、一棵菜承载着大自然的馈赠,农民的辛勤劳作,也验证着你与我的个人素质,甚至是家国责任。浪费为耻、节约为荣的社会氛围不也正是靠着这一点一滴营造出来的吗?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vbj.com.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