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育
非遗进课堂 让传统技艺历久弥新
文化传承
"老师好!"刚踏进郑州市中原区建设路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卢爱玲、范金荣、李云琴便听到学生们的热情地问好,孩子们簇拥在各位老师的身边,帮忙摆放物品、整理工具,聚精会神地等待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开讲!
香包 市级非遗传承人 ——芦爱玲
郑州市中原区建设路小学把培养具有天地之格局、温和之性情的当代儿童,作为学校的育人目标。基于此,学校开设了暖情人文雅、暖心思维活、暖质艺术美等课程,学校大力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活动,以丰富构建校园校园课程体系为载体,将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教育和学生课堂,提升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为他们多层次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丰富孩子们的课程体验和综合素养。1、非遗传下去,民俗生活“活”起来
“老师做的这些布艺堆秀,都是自己原创的,我们可以将生活中的小布头,经过加工,变成一个个艺术品“在”布艺堆秀“课堂上,范金荣一边展示一遍讲给孩子们听,希望同学们从朴素的生活当中找到美好的事物。
香包的由来、演变和寓意,为什么要用中草药来做香料……芦爱玲老师用生动的语言给孩子们开启了一片新天地。烙画是用电烙铁在木板上烙上素描图画,孩子们在烙画课堂上体验了画图、烙图、涂色等一系列工序……李云琴灵巧的手在木板上间穿梭,似乎每根烙铁都与她达成了默契,孩子们饶有兴致地仔细聆听,跟着李老师在木板上认真创作,很快,木板在孩子们手中变化成一个个有趣的工艺品。
烙画 区级非遗传承人 李云琴
孩子们体验烙画
“基于学校暖教育“让儿童与世界温暖相拥”的办学理念,非遗进课堂不仅仅代表着学生传承郑州文化特质的一种重要方式,更是希望孩子们在非遗课程中学会感知美,善于发现美、体验美、理解美。在不断的积累中,受到美的熏陶,进而通过自己的方式表现美,养成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暖儿童品质。”建设路小学肖老师介绍道。
非遗进课堂,传承靠少年。孩子们通过一堂堂精彩纷呈的非遗课程受益匪浅,“烙画要认真仔细,稍不留神,烙错了地方,就得重来,做烙画可以让我集中注意力,专注一件事,还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打开了我的知识面,拓展了我的兴趣。”三三中队的于子航同学说道。
从娃娃抓起,彰显文化自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传承、文化的积淀、精神的传递。为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扎根校园,建设路小学自2018年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根据学校不同的人群和课程特点,不间断地组织开展非遗作品体验、非遗传承进课堂、非遗技艺交流展演等形式多样的主题课程。
布艺堆秀 区级非遗传承人 范金荣
通过这些课程,建设路小学暖教育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学校”暖儿童“更加直观地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感受匠人严谨认真、坚持不懈的可贵精神。也只有让更多未成年人了解、学习并喜爱上非遗文化,不断夯实文化根基,才能保证非遗文化的长盛不衰。
(来源:郑州市中原区建设路小学)上一篇:浙江温州市瓯海区:林权飞
下一篇:首都出版发行行业再添重要力量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vbj.com.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