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育
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郑连斌:矢志不渝的中国体质地图绘
内容提要:40年,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漫长的,但对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郑连斌来说,却远不够用。
“旗帜·榜样”先进典型宣传活动
天津北方网讯:40年,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漫长的,但对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郑连斌来说,却远不够用。他以“趟出一条路子来”的必胜之心,破译中国人的体质“密码”。今天,中国“民族体质地图”得以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是郑连斌带领团队历经40余载栉风沐雨风餐露宿的成果,中国最大的民族体质人类学数据库因此得以建立。
郑连斌从事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始于1983年对蒙古族体质的研究,他用当时堪称“巨款”的8000元科研经费,历时3年,跑遍了内蒙古,首次在国内完成了对蒙古族的体质测量分析。2009年,郑连斌带领科研团队北起黑龙江、南抵海南,共在22个省份设置测量点,启动了我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汉族体质调查,破译了汉族人体质“密码”,建立了2000多年来中国第一份汉族人体质数据库,为生物学、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
“一定要详尽记录中国人自己的体质数据,填补国家空白”,凭着这份执著的信念,郑连斌带领科研团队,已在国内率先完成了对汉族、蒙古族等39个族群的体质研究,获得了超过400多万个有效体质数据,勾画出了一幅详尽的民族体质“地图”,为中国工业、教育、卫生等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数据基础。
每次出发前,郑连斌都要跟新入团队的成员“打预防针”,每当新队员疲惫、抱怨时,郑连斌总是用他特有的方法,激励着对方。天津师大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宋晴阳说,“田野调查时,疲惫了一天躺在野外,望着星空,此时最期待看到郑老师在群里的帖子,他用诙谐的语言把一天的经历写成游记或诗,用激励的话语把一天的调查总结内化为我们的收获……如果做一件事情是有意义和价值的,那付出再大的辛苦也值得,感谢郑老师带给我们别样的天空”。
为表彰郑连斌在人类学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2020年上海人类学学会学术年会上,郑连斌获得2020年“人类学终身成就奖”,他的纪念浮雕永久镌刻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人类学终身成就奖”纪念墙上。40年来,他调查的行程超过30万公里,走遍了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230多个村庄,以一名党员的科研之路诠释了对党和国家的赤诚之心。正如他笔下的诗所写:不愿人世平如水,喜将今生付流年。(津云新闻编辑张瑜)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vbj.com.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