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科技

【防疫科普|心理篇】新冠肺炎康复后,如何拯救自己的“玻璃心”?

2020-03-11 10:56


【防疫科普|心理篇】新冠肺炎康复后,如何拯救自己的“玻璃心”?

  本期专家:王葵(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员 二级心理咨询师)

  分类是人们重要的思维模式,不仅体现在把生物分成若干种和属,对日常生活而言也非常重要。这个重要性远远超越了我们分门别类地整理家什,更体现在对“我们”和“他们”的二分界定。

  “我们”这个概念常常代表熟悉、安全、可依靠,而对被称呼为“他们”的对手则表现出一些难以掩饰、或多或少存在的微妙距离。

  新冠肺炎康复者往往会把与自己有相似经历的人归为“我们”,而许许多多未曾患病的个体则可能被归为“他们”。现实情况是,新冠康复者的数量占总体人群的比例很小,几乎周围都是“他们”。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周围都是“他们”时,我们对自己独特性会有很好的觉知。好比一个第一次走出国门的中国人也会对“中国人”这个身份有非常深刻的体验。类似的体验还会出现在工科专业的班级里几个稀稀落落的女生身上,或者出现在幼教专业班上星星点点的几个男生身上。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很多事情的归因会不自主地往某个让人具有“独特性”的维度上靠。如果在国内,无论被款待或者被怠慢,大家都不会做出“因为我是中国人”这个归因;但是,如果在国外,和一群外国人在一起,这个归因非常可能不由自主地冒出来。

  因此,出院之后的新冠康复者有可能会对自己“新冠肺炎康复者”的身份更加在意。过分的在意会导致敏感,会以一种和患病前不同的目光来审视一些其实很平常的经历。

  为什么熟人不再跟我打招呼?为什么人们急匆匆地从我旁边经过?为什么门口的保安对我不如以前那般热情?——其实在新冠疫情之前,人人都有过遇到熟人但对方没有打招呼,甚至自己主动打招呼别人也没有回应的情况。但是经历过“新冠诊断”之后,在“新冠肺炎康复者”这个崭新标签的驱使下,人们可能会把一些寻常的经历和“新冠肺炎康复者”这一特殊身份联系在一起。

  新冠肺炎康复者还需要意识到一点,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其实人们之前默认的社交规则已经发生了改变。其中比较突出的点,可能就是人际距离的拉大。新冠病毒的传播方式是飞沫传播为主,因此加大人际距离本身就是防控工作中非常必要一环。换个方式说,居家隔离,其实就是强行减少人际接触的可能性,也在客观上拉大了人际距离。人际距离的加大意味着疏离感的产生。若普通人群已经深刻体验到,那么在新冠肺炎康复群体中,这种疏离感很可能被放大。

  如果新冠肺炎康复者意识到自己可能存在这种过分敏感的情况,无需自怨自艾,也无需自责。这是个体应对新冠肺炎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一种情况,时间往往能够很好地解决这类问题。(整理/光明网记者 战钊)

(责编:冯粒、吕骞)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vbj.com.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英特尔 i9-11900K 包装曝光

英特尔 i9-11900K 包装曝光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