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科技

他走了 把“砂锅”精神留给建筑学子

2019-06-06 02:53


他走了 把“砂锅”精神留给建筑学子

  2013年12月刘先觉于家中 丛婕摄

  他是著名的“中国建筑四杰”杨廷宝、梁思成、刘敦桢、童??共同的学生;他是我国建筑学科第一部研究生样板教材《现代建筑理论》的主编;他出版了约30部著作、译著,发表论文百余篇……

  他就是我国著名建筑教育家、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刘先觉。前不久,他因病逝世,享年88岁。

  “建筑四杰”共同的弟子

  刘先觉祖籍安徽肥东,1931年出生于福建福州,1953 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大学期间,他先后受教于建筑学家杨廷宝、刘敦桢、童??。本科毕业后,刘先觉被保送到清华大学读研,成为建筑教育家、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学生。

  上学时,刘先觉非常好学,因为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齐康给他取了个外号叫“砂锅”。

  梁思成的开拓精神对刘先觉影响很大。梁思成每周都会召集弟子去家里开研讨会。有时候,梁思成的夫人林徽因也会加入讨论,她还常拿出点心、花生、瓜子跟大家分享。

  刘先觉生前曾回忆过一件有关刘敦桢的往事。有一次,刘敦桢让学生站在远处,判断一座庙的建造年代。大家七嘴八舌地猜了一番,有的说是明代的,有的说是辽代的。

  “听罢,刘先生说:‘那是现代的,是仿造品。判断建筑的年代,不能靠猜,必须找到证据!’” 生前刘先觉常说,刘敦桢的治学态度对自己的影响很深。

  编写著作助力澳门申遗

  刘先觉先后学习了英语、德语、日语、俄语等语言,尤以英语最佳。建筑学著作《建筑美学》的英文原版晦涩难懂,凭着过硬的英文功底,他把这本书翻译成通俗易懂的汉语读物。

  多年的阅读习惯,也为他的写作功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内某家出版社从国内选了十位著名建筑史专家,请他们写一套关于国外大建筑家的书籍。该出版社请刘先觉执笔,他欣然答应,并选择了自己最推崇的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这本书在出版后深受业界好评。

  2000年,澳门特别行政区准备将“澳门历史城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特区文化局希望与刘先觉合作编写一本关于澳门建筑文化遗产的专著作为申报材料。而后3年,刘先觉团队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完成了这项写作任务。

  此外,应国内某出版社邀请,刘先觉将自己上课的讲义,编写成名为《外国建筑简史》的教科书。这本书现在被很多高校建筑系选用,还被评为国家精品教材。

  严谨态度感染一代代人

  刘先觉先后带了约80位博士和硕士,其中许多人成为业界翘楚。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副院长葛明是刘先觉的学生,他向科技日报记者回忆道:“刘先觉教授不求闻达也不求富贵。他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热爱祖国、提携后辈。”

  “刘老师常常为学生量身打造培养方案,只要我们有需要,他就会耐心地并且毫无保留地把知识传授给我们。”葛明说,“刘老师是我们做学问的榜样。”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琦回忆道,1989年,刘先觉要求自己拍摄汇文书院(今金陵中学)。“刘老师把我带到那里,向我讲解拍摄的注意事项,然后让我单独前去拍摄。光第一个建筑,刘老师就让我拍了8次。”周琦说,在这个看似单调而枯燥的过程中,周琦收益颇丰。以后再拍摄类似的东西,自己就驾轻就熟了。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汪晓茜也是刘先觉的学生。在刘先觉编写《外国建筑简史》期间,作为他的助手,汪晓茜真正感受到了他的认真劲儿。为了确保图片质量,刘先觉请汪晓茜把图片编辑的事情都做了:把五六百张照片按大小、高度、方向一一排列好,加上准确的图片说明,印成册子寄给出版社。

  作为刘先觉长期的学术助手,葛明被这位长者的严谨态度所深深感染。“每写完一篇文章,刘老师都要逐字逐句地念一遍,他给学生改稿子就像职业编辑一样专业。”葛明说。(张 晔)

(责编:赵竹青、吕骞)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vbj.com.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e袋洗张荣耀:智能服务的关键在于场景的智能化

e袋洗张荣耀:智能服务的关键在于场景的智能化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