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科技
中国首批海洋观测业务卫星投入运行
科技日报北京6月30日电 (记者陈瑜)海洋一号C卫星及海洋二号B卫星6月28日实现在轨交付,标志着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立项批准的首批海洋观测业务卫星实现业务化运行,也代表了目前我国民用遥感海洋观测卫星发展的最高水平。
海洋一号C卫星于2018年9月7日成功发射,寿命5年。卫星可获取全球24小时水色水温信息、全球海岸带和内陆水体50米分辨率高精度多光谱信息及全球大洋船舶识别信息,将与未来发射的海洋一号D卫星组网运行,实现全球每天2次覆盖监测能力,大幅度提高自然资源部对管辖海域、海岸带等多要素、高时效的调查监测能力,为全球大洋、极地研究提供科学数据,服务环保、住建、交通、农业、应急管理等领域需求。
海洋二号B卫星于2018年10月25日成功发射,是我国首颗海洋动力环境业务卫星,后续将与海洋二号C、D卫星组网运行。该卫星设计寿命为5年,能够全天候、全天时连续获取全球海面风场、浪高、海面高度、海面温度等多种海洋动力环境参数,直接为灾害性海况预警预报提供实测数据,并广泛应用于气象、农业农村和应急管理等领域。
6个月的在轨测试表明,卫星平台及载荷系统、星地一体化系统、地面系统,各项功能正常,性能达到了研制总要求和使用要求规定的各项技术指标,数据产品满足行业应用需求。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凌月明在总结讲话时强调,要着力构建起一陆一海自然资源卫星观测技术支撑保障体系,更好服务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履行,支撑山水林田湖草调查、监测、规划和生态保护监管;要强化应用,发挥卫星使用效益,能用尽用,做好卫星数据共享,服务环保、交通、农业等各行业部门和社会公众,最大限度发挥卫星使用效能。
(责编:赵竹青、吕骞)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vbj.com.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