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女人

糖友为何要吃阿司匹林?这份指南给出答案!

2019-11-19 07:16


糖友为何要吃阿司匹林?这份指南给出答案!

2019年11月18日09:22 来源:人民网-健康时报

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广教授指出,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一直都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关系。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更高

“糖尿病既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高危因素之一,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并发症之一,中国人群研究表明,近50%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曾有项调查发现,因冠心病而到急诊就诊的患者中,有70%的人被检测出有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王广教授用几个数字点明了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密切关系。

为何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会相互影响?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氧化应激、炎症等特征致使血小板异常活化,会导致血栓形成,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同时,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也有共同的“土壤”——肥胖、高血脂、代谢紊乱,患者容易同时罹患两种疾病。

但目前有很多糖尿病人并不认为自己是心血管病的高危人群。国际糖尿病联盟2016年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0%的糖尿病患者至少有一项心血管风险因素,可有2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风险不高或者没什么心血管风险。

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药物

王广教授指出,阿司匹林是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防治的重要一环,国内外指南推荐,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严重心血管事件风险达12%。

阿司匹林耐受的糖尿病患者,即使从未发生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也需要长期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

“除非阿司匹林不耐受,对于高危或极高危的糖尿病患者,推荐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发生风险;对于既往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更需应用阿司匹林来进行心脑防护。”王广教授指出。

在近期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上,欧洲心脏病学会联合欧洲糖尿病学会发布了《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和心血管疾病》指南,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简便实用的评估方法:风险分级表格,患者可以直观地看出自己是极高危、高危,还是中危。


2019年ESC/EASD指南对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分层

“很多患者担心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带来的出血风险,不过,服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二级预防所来的收益,是远远大于风险的”,王广主任提醒,糖尿病患者的慢病管理本就是一个综合管理、联合用药的过程,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阿司匹林,不会带来大的健康风险。

王广主任提醒,糖尿病人不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机会比非糖尿病者高,而且发生的时间比非糖尿病者要早,由于心脏神经功能障碍,糖尿病性心脏病变的临床表现可能很不典型,比如心梗时不痛,很可能贻误病情,造成严重后果。 (记者李超然)

(责编:李轶群、许晓华)

[url=http://health.people.com.cn/GB/408656/index.html]

人民健康APP

[/url]

人民好医生APP



推荐阅读

健脾消食常吃5种酸性食物 醪糟能健胃益肺   醪糟由熟糯米发酵而来,是我国很多地区的传统特色美食,又名酒酿、酒糟、米酒、甜酒、甜米酒、糯米酒、江米酒、伏汁酒,米酵子等。我国古代就有“人参补气,米酒养人”的说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米酒可止痛去积,暖胃健脾,多唾温心,常饮可使皮肤润滑有光泽。”中医典籍《神农本草经疏论》记载:“醪糟补脾胃、益肺气之谷。脾胃得利,则中自温;温能养气,气顺则身自多热,脾肺虚寒者宜之。”因此,醪糟被很多人视为老祖宗留下的好食物。【详细】

肌肉锻炼降低癌症风险 滋阴补肾常按这穴位   人到中年,身体肌肉的数量和质量开始逐渐减少,到老年后,肌肉的力量越来越小。除了心肺耐力锻炼之外,肌肉力量的练习也很重要,它是长寿的重要因素。近日,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强化肌肉锻炼有助预防癌症,可降低两成癌症的死亡风险。【详细】


相关新闻

法国心脏病协会称养狗有助于改善心血管疾病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有副作用吗?需要注意什么

降低心血管疾病影响 三项干预措施可挽救一亿人生命

中西药联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阿理疗法最新成果亮相成都

研究:阿司匹林有助预防中风 服用要遵医嘱

注意!研究称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或增颅内出血风险

一天中哪个时间运动效益最佳? 美国研究给出答案

小剂量阿司匹林防治老年心血管疾病研究在京启动


精彩图集

为何人到中年容易发福

防近视应该这样做

住海边,心理更健康

引导娃喝水 家长要以身作则

单腿闭眼站 越久越长寿

老打鼾,练练吹气球

助长益智 你家娃运动对吗?

咖啡豆壳减轻与胖相关炎症

保护膝关节 且行且珍“膝”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vbj.com.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公众掌握情况调查报告》发布 防治措施是主要盲区

《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公众掌握情况调查报告》发布 防治措施是主要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