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女人
“限塑”,大家一起来
“限塑”,大家一起来
黄英俊
2020年03月02日08:2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让人们揪心,也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这个春节假期,我除了“宅”在家里,也隔三岔五外出购物、备足食物,大大小小的塑料袋真不少。后来只要是去超市买菜,我和家人都会带上拉杆车。但有时候购买的物品多了,还是得买塑料袋。
如今,我们的生活似乎已经离不开塑料制品。研究表明,全球每年产生约3亿吨塑料垃圾。微塑料颗粒不只出现在全球的海洋、河道等自然水体中,还出现在动物体内、饮用水中,甚至进入人体。虽然说,微塑料污染对于人体的危害目前还缺乏科研成果作为依据,但塑料泛滥引发的后果亟须引起广泛重视。
为减少塑料制品使用,中国早在2008年就开始施行“限塑令”,希望通过“价格杠杆”,提高塑料袋使用成本。“限塑令”执行之初,成效相当显著。很多人养成了自带购物袋、小推车的习惯。但近些年,随着快递、外卖等新业态兴起,“限塑令”不断遭遇新难题。在一些店面,“限塑令”还被简化执行为“卖塑令”。
为啥塑料制品越限越多?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合适的替代品。塑料袋方便、便宜、应用广泛,要找一种合适的替代品还真不太容易。一些可降解塑料制品,要么价格高,要么物理特性差,目前难以完全替代。同时,对于一些“小散乱”的塑料回收小作坊,监管执法难度较大,造成低质塑料袋屡禁不止。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一个塑料袋几毛钱的收费也很难起到价格杠杆作用。
治理塑料污染,需要在管理上下功夫。今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明确了分阶段、分领域、分步骤限制塑料制品的使用。与之前的“限塑令”相比,这份《意见》最明显的特点是着眼于构建整体性塑料循环产业链,从而真正形成管理上的闭环。
在新的管理制度下,政府应强化监管,针对塑料袋的限产、限售、限用形成监管合力,严堵不合规塑料袋进入市场,同时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各环节管理制度。
企业需要加强可再生、可替代、可降解材料攻关。目前塑料制品消耗量居高不下,不仅意味着环保压力与日俱增,也意味着相关替代品产业孕育着巨大商机。
对公众来说,需要改变生活习惯,践行“绿色生活”。比如外出购物尽量自带环保购物袋,重拾布袋子、菜篮子、小推车;尽量选择符合绿色环保要求的产品,自觉抵制产品过度包装;在外就餐积极实施“光盘行动”,避免打包;网购时主动选择可共享、循环使用的快递包装物;自觉对消费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促进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等。
“限塑”,还得大家一起来。从塑料产生到回收,只要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公民都切实行动起来,积极践行塑料制品源头减量、重复使用和妥善回收原则,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一个没有“白色污染”的世界。
(责编:李轶群、许晓华)
人民健康APP
[/url]
推荐阅读
情系“疫”线 爱暖妇幼:人民网开启爱心奶粉免费申领通道 人民网·人民好医生联合中国营养学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共同发起“人民战‘疫’关爱母婴健康”公益活动。君乐宝作为独家支持,预计提供价值7500余万元的奶粉产品,并免费派送到家。奶粉免费领取上限为3罐,可满足孕产妇和婴幼儿一个月的营养需求。【详细】
睡不好觉血管遭罪!常做八件事血管不添堵 道路堵塞,交通会瘫痪;血管作为人体血液的运输通道,一旦堵了,也会瘫痪,可能出现器官缺血,引起各种不适,甚至危及生命。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养成良好习惯,避免给血管添堵。【详细】
人到中年衰老进行时 抗病防衰抓3个年龄点 虽然衰老不可避免,但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延缓它的进程?一起来看看。【详细】
相关新闻
嫌“破袋”麻烦,买可降解塑料袋行吗?
突破!美国科学家研发出新型塑料 可重复回收利用
回收设备未充分利用 智利每年仅8%塑料获回收
“限塑”变“禁塑”,治理白色污染当与时俱进
为解决白色污染 日本环境省提出超市塑料袋收费
"白色污染"终结者来了?这种塑料袋,用完泡水还可以喝!
超强“吃”塑料酶能加速降解饮料瓶
震惊!人类已生产83亿吨塑料 大部分成为废弃物
精彩图集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vbj.com.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