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女人

“防沉迷”关键看效果

2020-05-15 21:12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过度消费等话题引发关注。在社交平台、网络论坛上,经常能看到家长发帖抱怨自家孩子沉迷游戏。一些家长追问,青少年沉迷网游,该怎么办?许多游戏、网络平台已采用“青少年模式”,为何还是不管用?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事实证明,旨在限制未成年人上网的“青少年模式”,可能被青少年轻易破解。这背后既有家长监管不到位的原因,也有网络平台刻意“放水”、放松监管的因素。在这种背景下,网络平台的监管部门应更加积极作为,夯实网络平台的责任,让“青少年模式”发挥应有作用。

现实中,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好奇心较强,自我控制能力和辨别能力较差,很难果断拒绝诱惑。一些青少年接触网游或直播后就可能沉迷其中,甚至过度挥霍父母钱财,荒废学业。对此,父母应尽到首要的监护责任,对青少年多些关心和陪伴,而非任其拿着手机沉湎于网游或直播。也应看到,在信息时代,使用手机已经普及,难以苛求父母时时刻刻盯着孩子。拥有强大技术支撑的网络平台,不能将责任都推到父母身上。

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责任,网络平台尤应主动肩负起责任。人脸识别、实名认证、短信通知、关联监护人、限额充值等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网络平台有能力运用好这些技术手段。然而,在吸引用户、增加活跃度的利益驱动下,一些平台难免会刻意留下“后门”,让青少年有机可乘。

根据《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所有网络游戏用户均须使用有效身份信息方可注册,每日22时到次日8时游戏公司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网络游戏平台不得向8周岁以下用户提供付费服务,未满16周岁的网游充值不超过200元每月,等等。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出发,关键在于如何将相关要求落细落实。

技术越强,责任越大。掌握强大技术手段的网络平台,理当成为“防沉迷”的首要责任人。对此,应强化监管、形成合力,遏制网络平台的“放水”冲动,推动网络平台充分运用各种技术,构建防范严密、没有纰漏的“青少年模式”。

(摘编自5月13日《检察日报》,原题为《当以严管惩戒促平台落实“青少年模式”》)

《 人民日报 》( 2020年05月15日 05 版)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vbj.com.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他是村民口中不赚差价的“菜贩”

他是村民口中不赚差价的“菜贩”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