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女人
“健康码”不应该“一码归一码”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健康码”也愈发成为大家日常出行的标配。然而,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不同场合需频繁扫码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样是防疫,每个地方要扫的二维码还不一样”,让人颇为困惑。
“反复扫”“反复填”,市民的抱怨需要得到重视。眼下,很多单位和部门都开发了自己的小程序,无论是打卡上班、外出办事,还是娱乐消遣、购物就餐,都得遵循各自的“通行规矩”。从防控需求和技术呈现来看,只扫一码足以对行动轨迹、健康情况等给出有力证明,五花八门的要求只能耽误时间、浪费人力。更重要的是,若扫码流程复杂,遇到通行高峰期,难免出现扎堆,反倒增加了潜在风险。
小小“健康码”,折射出城市治理的不少老问题。“各行其码”“一码归一码”背后,是管理模式条块分割、各管一段的痼疾。这让人不由得想起这两年推广政务新媒体,群众去办事总被要求下载一堆APP、关注一连串公众号。如今的“扫码”泛滥,其实与上述情况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果各个地方、各个单位总想着自己方便,各自为政、各搞一套,本是为了便民而存在的手段,也会给大家添堵。
“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实现一码畅通是市民所需,也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考验。当务之急就是在确保隐私安全的基础上,打破数据分割,减少不必要的验证流程。能“一键完成”的就无需重复填写,从制度上疏通堵点,按照统一标准快速有效完成验证,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出“健康码”的效能。以此为契机改善工作,也能让城市治理朝着智慧化、人性化再进一步。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vbj.com.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