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女人

育种专家傅廷栋:油菜院士的六件套

2019-05-11 06:33


草帽、挎包、深筒靴、水壶、工作服、笔记本,4月下旬,武汉的气温已接近30摄氏度,在太阳的炙烤下,傅廷栋院士依然带着他有名的“傅氏六件套”在油菜田里研究、观察、记录……

“现在年纪大了,一天只下田四五个小时,以前都是8个小时。”傅廷栋操着浓浓的广东口音笑呵呵地说。做了一辈子油菜育种研究,看到黄花似锦的油菜田,他开心不已。

傅廷栋是世界知名作物育种专家,既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又是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现任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从1962年考入华中农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前身)开始,他就与油菜结下了不解之缘。

“过去穷,一个月就三两到半斤油的限额供给。菜籽油是我国食用植物油的主要品种,解决吃油难题关键是提高油菜产量。”傅廷栋说。直到上世纪70年代,我国种植的主要是白菜型油菜品种,产量低、病害重。何不开展油菜的杂种优势研究?当时世界各国科学家都在苦苦寻觅油菜雄性不育的“母油菜”,却一无所获。

甘蓝型油菜是自花授粉植物,要进行杂交,就要首先找到一种雌蕊正常而雄蕊退化的油菜,即“母油菜”。为了这个“母油菜”,傅廷栋带着六件套在学校试验田、在农村田野里找了整整两年,排除了几十万株样本。终于在1972年3月20日,傅廷栋在“波里马”品种资源圃里找到一株雌蕊正常而雄蕊呈萎缩状态的植株。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2000年,波里马雄性不育系种影响了世界近20年。在世界杂交油菜应用于生产的第一个十年(1985—1994年),国内外育成的油菜“三系”杂种中,约有80%的杂交种是由傅廷栋首次发现的波里马胞质不育型育成的。

眼看中国油菜种植面积从不到3000万亩增长到1亿亩,亩产提高了3倍,总产达到1400万吨,傅廷栋心中无比自豪。如今,中国的油菜种植从长江中下游延伸至西北地区。不仅食用油品质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拓展了赏花、饲料、肥田、蜂蜜等多种功能。回首过去的科研历程,他常常这样告诫学生:“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协作是创新的条件,奉献是创新的动力,思考是创新的灵魂。”

《 人民日报 》( 2019年05月09日 02 版)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vbj.com.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非洲猪瘟防控技术标准规范发布

非洲猪瘟防控技术标准规范发布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