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社会
多语种多设备 贵州确保疫情防控宣传无死角
新华社贵阳2月1日电(记者向定杰、刘勤兵)“听我唱歌莫走神,过年期间不串门。冠状病毒会传染,讲究卫生不要懒……”
“老乡老乡请听好,这些知识要记好:外出返乡别乱跑,主动隔离很重要……”
连日来,在多民族聚居的贵州省,为打通基层疫情防控“最后一公里”,不少社区、乡村都积极尝试用普通话、苗语、布依语等多个语种,“小蜜蜂”、小喇叭、车载广播等多种设备,以接地气的方式进行宣传动员。
在开阳县高寨苗族布依族乡,少数民族群众将近9000人,针对一些老年人文化水平低、听不懂汉语的情况,当地录制了苗语版疫情防控知识音频。
“除了村组的喇叭播,一些乡镇干部每天也要下去双语宣传。”高寨乡组织委员罗迪告诉记者,部分村干部还开着自己的私家车不停转悠,有时播完录好的音频,还会自我发挥,再喊几嗓子。
记者点开她发来的现场视频看到,向少数民族群众宣传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特征、如何防护。同时,还会传达关于暂停赶集、操办酒席的通知,引导他们加强自身防护,勤洗手、戴口罩,不恐慌、不传谣。
在疫情防控宣传过程中,一些城区背街小巷,也会出现宣传车和流动音响进不去的情况,容易造成死角。在仁怀市中枢街道,各社区党支部积极发动党员干部佩戴“小蜜蜂”,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
“居民群众不乱串,冠状病毒在作乱,不聚会,不拜年,红白喜事全撤退,勤洗手,多通风,一日三餐在家中,要出门,戴口罩,外省归,要报告……”这是“小蜜蜂”宣传队播放的顺口溜。
中枢街道葡萄井社区党总支书记王世美表示,自疫情发生以来,他们就积极投入疫情攻坚战,组建工作专班,分成八个工作组,入户开展摸底排查、宣传引导,做到组不漏户、户不漏人。
对于这种精细的网格化工作,社区居民张玉珠评价:“每一组,每一户,都走访得很到位,他们给我们宣讲这个病情的严重性,让我们了解这个病情。作为老百姓,我们大力支持。”
(责编:曹昆、岳弘彬)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vbj.com.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