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社会
脱贫路上的“红色娘子军”
内容提要:破晓时分,阵阵清脆的汽车喇叭声已响彻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大河乡开元村,三三两两头戴头巾、手提塑料桶的移民妇女登上枸杞采摘专车,准备前往十公里外的中宁县枸杞基地,开始一天的枸杞采摘劳动。
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清晨,采摘专车行驶在红寺堡区大河乡开元村的乡村道路上(无人机照片,6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破晓时分,阵阵清脆的汽车喇叭声已响彻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大河乡开元村,三三两两头戴头巾、手提塑料桶的移民妇女登上枸杞采摘专车,准备前往十公里外的中宁县枸杞基地,开始一天的枸杞采摘劳动。
清晨,采摘工登上大巴车准备前往枸杞基地(6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
清晨,车辆即将抵达枸杞地,采摘工们在观察今天地块里枸杞的长势(6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采摘工下车后走向枸杞地,开始一天的采摘工作(6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五黄六月,正是宁夏“红宝”枸杞大面积成熟的季节,采摘工们也迎来了自己的“收获季”。每年枸杞采摘季,宁夏中宁县都有超过2万名枸杞采摘工忙碌在田间地头,其中大部分是周边生态移民村里的妇女。
采摘工在宁夏中宁县玺赞生态枸杞庄园采摘枸杞(无人机照片,6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采摘工在宁夏中宁县玺赞生态枸杞庄园采摘枸杞(6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在宁夏中宁县玺赞生态枸杞庄园,采摘工在工作间歇喝水(6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在宁夏中宁县玺赞生态枸杞庄园,采摘工准备去吃午饭(6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在宁夏中宁县玺赞生态枸杞庄园,采摘工在工作间歇吃午饭(6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采摘工在宁夏中宁县玺赞生态枸杞庄园将采摘的枸杞称重登记(6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采摘工沾满枸杞鲜果和叶片汁液的手(6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一位采摘工在清点采摘登记单(6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一位劳务经纪人(左)在为采摘工登记采摘斤数(6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宁夏中宁县玺赞生态枸杞庄园的劳务经理人郑泽虎介绍,一个采摘工平均每天能摘150斤左右的枸杞鲜果,一个采摘季50多天,一人就能赚到七八千元。采摘收入让这些采摘工成了家里的脱贫“半边天”。中宁县就业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从5月底到7月1日,枸杞采摘用工人数达22800人,劳务费4678.8万多元。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vbj.com.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