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社会

农技培训少用“洋码码”(话说新农村)

2019-06-17 14:11


  让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精准对接农民实际需求,新技术就能真正体现“含金量”

  

  在中部一个蔬菜之乡采访,菜农老张讲起件烦心事:蒜薹在地里长得精神,可刚采完运到地头,就垂头耷耳,收购商见了直撇嘴:“这蒜薹品相不行啊。”菜没卖成,老张心急,赶紧请来技术员问诊,原来问题出在采收上,光图省钱,没按技术标准捆绑装筐,直接拿肥料袋子装,娇嫩的蒜薹被残余肥料渣烧伤了。

  听技术员讲,为发展蔬菜产业,县里制定了十几项技术标准。进村入户发“明白纸”,推广费了不少劲,可许多菜农不买账。为啥?老张有自己的理儿:“标准化生产讲究多,用绿色农药、生态肥,投入多出一大块,价格却高不了多少,根本不划算。”其他菜农也七嘴八舌,有的抱怨技术材料一沓,里面还有“洋码码”,“明白纸”看不明白。也有人担心,采摘一个月前就不让喷药,要是赶上虫害,难道眼睁睁看着菜被糟蹋?林林总总,说到根子上,还是因为技术标准的事儿没闹明白。

  技术标准推广难,折射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问题。农业发展到今天,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经营方式,都在发生巨变。过去靠经验种田,如今许多老经验不灵了;过去可以提篮叫卖,如今没有品质、品牌,市场不认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农产品质量上下功夫,而好的质量离不开技术标准化。

  人多地少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全国有2.3亿承包户,不管现代农业发展到什么样,小农户是农业主体的现实不会变。现在全国出台了7537项农兽药残留标准、5704项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再加上地方标准,数量不少了。如何让这些新标准、新技术和2.3亿小农户的需求有效衔接,恐怕是现代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

  一项好技术,如果不能让农民鼓起腰包,恐怕难有生命力。让农业标准走进田间,就要让技术真正体现“含金量”。技术如何生金?实践证明,集约化经营是一条可行途径。在东北某产粮大县,一个水稻合作社,带着1000多农户抱团发展有机稻,全程绿色标准化生产,统一种植,统一打品牌,统一销售,常规稻谷1斤卖2元,他们种的能卖到6元。可见,有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有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技术推广难题就能迎刃而解。

  让新标准、新技术落地,还要在服务上加把劲。农民需求是什么、怎么培训最有效,这些要认真研究。在一些地方,生产规范编成顺口溜,农技人员下田,“土专家”上门,种植大户示范,这样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农民开口就能说“标准”。因此,提升农民培训效果,要精准对接农民需求,提供菜单式课程,把解决现实问题和培训结合起来,农民学得有劲、学了有用,才能对新技术真正服气。

  说一千道一万,农民增收是关键。让更多小农户掌握新技术、新标准,农民增收的渠道才能拓宽,农业也才能成为真正有奔头的产业。

  制图: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9年06月14日 18 版)

(责编:岳弘彬)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vbj.com.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铁路部门临时调整车票预售期,10 月 9 日车票已可在 12306 App 购买

铁路部门临时调整车票预售期,10 月 9 日车票已可在 12306 App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