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社会
“十三五”期间4260项考古发掘项目有序开展
内容提要:记者近日从国家文物局了解到,“十三五”期间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大,文物考古成果丰硕,共有4260项考古发掘项目有序开展。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记者近日从国家文物局了解到,“十三五”期间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大,文物考古成果丰硕,共有4260项考古发掘项目有序开展。
其中,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持续实施,重大成果定期发布,河南二里头、陕西石峁等一批重要遗址实证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海昏侯墓、江口沉银、致远舰等考古发现备受关注,“夏文化研究”“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以及新疆考古、西藏考古等取得明显进展。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状况得到改善。国务院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6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505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万余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万余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达135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87个,中国传统村落达6819个。大型线性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和黄河文化遗产廊道建设扎实推进,《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编制出台。积极推动工业遗产保护,重点支持中东铁路建筑群、山东青岛啤酒厂早期建筑群、重庆抗战兵器工业旧址群等一大批重要工业遗产保护展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管理稳步推进,左江花山岩画、“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项,与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大运河保护管理荣获国际优秀案例。
可移动文物保护状况也得到好转。建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库,推进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标准化建设,组织编制博物馆文物预防保护装备、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检测、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列标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不断改善,完成6.2万件/套馆藏珍贵保护修复工作;针对100余家博物馆开展预防性保护,博物馆库房和柜架囊匣等保存条件得到改善,一些濒危的珍贵文物受损趋势得到缓解,有效降低了腐蚀损失速率。
原标题:“十三五”期间4260项考古发掘项目有序开展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vbj.com.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