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社会

跳出丝绸做丝绸

2021-04-11 05:45


  “感谢您的信任,购买本产品。本产品原材料来自广西南宁横县云表镇,三万多蚕农辛勤劳作,为您带来高品质的体验。您在享受绿色健康生活的同时,也帮助了云表镇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群众脱贫致富。祝您万事顺利,幸福安康。”

  最近,杭州的周女士采购了一床万事利蚕丝被。打开新买的蚕丝被,这封感谢信映入眼帘,“原来这床蚕丝被是扶贫产品呢”。

  距离杭州1600多公里的云表镇,桑园里,农民从桑树上采伐桑条;蚕房里,蚕食桑叶的沙沙声不绝于耳;工厂里,各工段的师傅各司其职,煮茧、缫丝、洗绵、整理、烘干,忙得热火朝天……

  云表镇桑园面积3.6万亩,全年养蚕14万张,年产鲜茧0.56万吨,产值2.23亿元。“这里原材料丰富、劳动力丰富,但是销售渠道偏窄、品牌力偏弱、缺少终端产品,影响了公司长远发展。”当地龙头企业广西桂华丝绸有限公司负责人卢受坤说。

  2020年,万事利丝绸收购的丝绵用于生产高端蚕丝被,真丝绸缎用于生产双面印花丝巾和真丝睡衣。云表镇的优质原料生产出的优质产品销往各地,桂华公司也打响了品牌。

  桂华公司有了稳定的订单,经营信心更足了。公司在村里设点提供配套服务,保价收购鲜茧,为蚕农解决后顾之忧。

  “下游的丝绸产品卖得好,上游的农民就能得到实惠。”杭州万事利丝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华说。“通过把控原材料品质保障下游丝绸产品品质,通过持续大批量的订单保障上游蚕农的经济利益,这是产业扶贫的题中应有之义。”

  “穷丝绸,苦丝绸,累丝绸。”这句口头禅虽不乏自谑成分,但也是一度处于价值链底端的中国丝绸企业真实写照:中国是最大的丝绸生产国,过去受制于理念、技术,主要靠廉价劳动力、原料跻身国际市场,一条价格上千元的国际品牌丝织品背后,中国企业只赚取到低廉的加工费。

  如何跳出丝绸做丝绸,增加产业附加值?万事利丝绸摸索出一条“传统产业+文化创意+高新科技”的转型升级路径。

  针对市场个性化需求,万事利推出了人工智能丝巾设计平台,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海量花型设计,顾客能自行设计丝巾图案,并且在72小时内拿到成品。

  如今,万事利完成了从产品制造到文化创造的突破,实现了从传统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正通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赋予丝绸新的生命力。

  “我们要用好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促进产品、设计、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李建华说。


  《 人民日报 》( 2021年04月06日 16 版)

(责编:赵欣悦、杨光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vbj.com.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江苏苏州交警坚守岗位战严寒

江苏苏州交警坚守岗位战严寒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