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游戏
灭绝恐龙的小行星撞击或许造就今天的亚马逊雨林
北京时间 4 月 6 日消息,一项新研究指出,地球上热带雨林的形成可能源自于导致恐龙灭绝的那场小行星撞击。利用采集自哥伦比亚的花粉和树叶化石,研究人员探讨了小行星撞击如何改变了南美洲的热带森林。
6600 万年前的小行星撞击不仅导致了恐龙和其他生命形式的灭绝,还导致了生态系统的更替
6600 万年前,一块 12 公里宽的太空岩石撞击了地球,导致构成这些森林的植被类型发生了巨大变化。研究小组在著名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报道了他们的发现。研究作者之一莫妮卡・卡瓦略博士来自巴拿马的史密森尼热带研究所,她说:“我们的团队检查了撞击前后的 5 万多枚花粉化石和 6000 多枚叶子化石。”
研究人员发现,在这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如今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之前,裸子植物(如松柏类)和蕨类植物十分常见。但在毁灭性的小行星撞击之后,植物多样性下降了大约 45%,物种灭绝非常普遍,尤其是种子植物。
与白垩纪晚期的热带森林不同,今天的热带雨林非常茂密,树冠也很厚
在接下来的 600 万年中,森林逐渐恢复,被子植物(又称有花植物),开始占据优势地位。热带森林的结构也因这一转变而改变。在恐龙还存活的白垩纪晚期,构成森林的树木间隔较大,其树冠部分并没有重叠,在森林地面上留下了开阔的阳光照射区。但小行星撞击之后的几百万年里,森林形成了厚厚的树冠,使得到达地面的光线锐减,在高大的树木之间,点缀着五颜六色的兰花和其他有花植物。
那么,这场撞击如何使恐龙时代稀疏的、以针叶树为主的热带森林转变为今天的热带雨林?根据对花粉和叶子化石的分析,研究人员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解释。第一种解释是,许多恐龙通常以生长在森林底层的植物为食,并习惯于踩踏这些植物,从而使森林不至于太过茂密。
第二种解释是,火山灰的沉降使整个热带地区的土壤肥沃,有利于开花植物的快速生长。最后一种解释是,针叶树物种的率先灭绝为开花植物的繁盛创造了机会。
研究团队表示,这些观点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能共同作用,导致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结果。卡瓦略博士说:“从这里得到的启示是,在快速的干扰之下…… 热带生态系统不仅会恢复,还可能被替换,而这个过程需要很长时间。”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vbj.com.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