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房产

对环评造假必须零容忍

2020-08-07 18:07


  □吴学安

  日前,生态环境部公开通报一批环评文件质量问题,7家环评文件编制单位及9名编制人员被通报批评并给予失信记分。生态环境部表示,截至目前,累计对38家次和52人次的环评文件编制单位和编制人员采取失信记分管理措施,并与地方生态环境部门联动,将两家单位和两人列入环境影响评价失信“黑名单”,将6家单位和3人列入限期整改名单。(据《法治日报》)

  生态环保部门此前对335份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书(表)进行复核,发现15份报告书(表)存在质量问题。生态环境部通报称,已对问题环评报告书(表)涉及的编制单位及编制人员给予失信记分。生态环境部表示,复核将常态化。同时,对复核发现的问题,依法依规严肃追责,坚决遏制环评文件不负责任、粗制滥造和弄虚作假等行为。

  复核335份环评报告,15份不合格,看似比例不高,但实际危害不容小觑。因为,每一份环评报告背后,都是一个攸关环境生态安全的建设项目。在项目建设前,对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为了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从以上角度不难看出,环评文件能否承担其应有职能,关键在于其质量。环评质量正是环评工作得以开展的基础,直接影响着环评效力的发挥。

  粗制滥造、弄虚作假,可谓环评报告方面的顽症。此前,环保部门就多次曝光和查处过此类问题。历年来生态环保部门的抽查和通报都表明,一些环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辜负了期望,未尽到责任。此前,深圳市政府官网上公示的一份环评报告,引发人们的关注:有市民发现,在这份为“深圳湾航道疏浚项目”而作的环境影响报告中,数十次出现了“湛江”等字眼,涉嫌抄袭造假。经该报告评价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自查,确认这份环评报告存在抄袭情况。毫不夸张地说,一些地方的环评报告几成摆设,不仅难以真实反映环境影响和污染状况,甚至沦为某些地方和企业环境违法的“白手套”。虽屡经查处,但积弊未除。

  如果一个项目在实施的起点——环评报告编制上都没有严格把关,其带来的环境风险可想而知。环评文件既是重大工程的基础,又肩负着公众的期望,其价值可谓一纸千金,环评机构的责任可谓重如泰山。

  环评被称为阻挡污染的第一道“防线”,是政府履行环境管理职责的重要手段。生态环境部此次表示,将加大复核比例和抽取频次力度,通过大数据比对、查重等手段展开智能化复核,当然很有必要。但在强化行政监管、下猛药去沉疴时,也有必要引入公众监督,将环评项目置于公众目光中,让更多公众参与进来,实施共同监督。正如生态环境部所强调的,对环评文件质量问题零容忍,未来将加强监管和严肃查处,营造“守信者受益、失信者难行”的良性市场秩序。

  (责任编辑:罗伯特) 


  【广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若您对该稿件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与我们联系,联系方式:hyzixun@126.com,我们将尽快给您回复。)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vbj.com.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书香天津·书屋书吧“云课堂 得到专场”第五期主题阅读活动13

书香天津·书屋书吧“云课堂 得到专场”第五期主题阅读活动13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