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育
脱贫户朱惠平一家的“天地”之变
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朱惠平骑着电动三轮车从朱家涧移民新村驶出,准备去大棚摘菜(2月3日摄)。
春节期间,48岁的朱惠平手机铃声不时响起,接到电话后,他骑上装满蔬菜的电动三轮车,去县城为几家超市送菜。
一年多前,从朱惠平家门口到最近的公路,需要走一个多小时。这样的状态,2019年7月搬家后便结束了。
朱惠平家所在的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王村镇朱家涧村曾是深度贫困村。过去,全村125户375人分散住在大山深处10多个山头的窑洞里,环境恶劣,村里没有公路,只有勉强能让驴车或者三轮车通行的土路。
为了彻底摆脱贫困,当地将朱家涧村列为整村易地扶贫搬迁对象。2019年,朱惠平和乡亲们搬进了新楼房,从崎岖山路的“天上”,搬到了交通便捷的“地上”。2020年,朱家涧村整村脱贫。为确保群众搬得出、住得稳、能致富,在天津市武清区的对口帮扶下,朱家涧村建成日光温室13座,钢架大棚235座,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农业技术部门还选派技术人员长期驻村,手把手教村民种瓜务农。
有了政府的扶持,加上不怕苦、肯钻研,2020年,朱惠平依靠种菜纯收入五六万元。
如今,朱惠平一家在崭新的楼房里迎来脱贫后的第一个春节。“今年我想扩大种植规模,考个驾照,再买辆车,这样冬天送菜就不冷了。”朱惠平说。“希望儿子能谈个对象,女儿考上理想的大学!”妻子李海玲接着说。
小山村从“天上”搬到了“地上”,朱惠平说,自己家的生活从“地上”飞到了“天上”。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朱惠平在过去居住的窑洞前讲述脱贫前的生活(2月3日摄);下图:朱惠平在新家中准备迎接脱贫后的第一个春节(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朱家涧村易地扶贫搬迁之前所在大山的地貌(2月3日新华社记者杜哲宇摄,无人机照片);下图:朱家涧村易地扶贫搬迁后新建成的设施蔬菜产业园区(2020年3月20日新华社记者陈斌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妻子李海玲和朱惠平一起在自家的蔬菜大棚内劳作(2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朱惠平在自家的蔬菜大棚里采摘蔬菜(2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朱惠平(左)和一名村民商量春节舞龙舞狮的细节(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妻子李海玲在家中制作面点(2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朱惠平(前右)组织村民进行舞龙舞狮彩排,迎接脱贫后的第一个春节(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朱惠平在农村年货市场上挑选对联(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朱惠平(右一)和女儿在农村年货市场上置办年货(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vbj.com.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