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科技
网贷业连续10个月无新增平台 预计年底将剩下不足500家
[摘要]未来多平台连续爆雷发生的概率较小,预计2019年底运营平台数或将跌至300家至500家。
本报记者 李 冰
在经历2018年“爆雷潮”之后,P2P网贷行业进入2019年依然“有点冷”。鼎盛时期达6610家的网贷平台,如今仅剩961家。
据网贷之家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P2P网贷行业问题停业转型平台已达5649家,而新增平台从2018年8月份就已停滞。也就是说,至今已有10个月未有新增平台上线。
在网贷备案未真正拨开云雾之时,曾经“混乱”的网贷行业正在朝着更规范的方向发展。
“未来多平台连续爆雷发生的概率较小,预计2019年底运营平台数或将跌至300家至500家。”网贷之家研究员刘美茹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问题及停转平台达5649家
爆雷风险已基本释出
目前,网贷行业已经进入关键的转折期,在这个时期,或备案跃龙门,或转型谋出路,或爆雷,或被查处,或寂灭,正成为当下网贷业形态的真实写照。
据网贷之家提供给《证券日报》记者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P2P网贷行业在最高峰时平台数量达到了6610家,截至2019年4月底,P2P正常运营的机构已经下降至973家,而这也是P2P网贷行业自2014年5月份正常运营平台数量突破千家后,正常运营平台数量首次跌破千家。
而另一个数据,能更直观看到去年“爆雷潮”以来网贷行业发展的起伏脉络。
据网贷之家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自2007年至2019年4月底,有问题平台(网站关闭、经侦介入、跑路、延期兑付、提现困难平台)2743家;停业(包括暂停发标)转型平台2906家,也就是说问题停业转型平台已达5649家。
其中,仅从2018年6月份开始的“爆雷潮”至2019年5月28日,出现问题的平台数量就有649家;停业(包括暂停发标)及转型的平台数量有475家,也就是说仅去年“爆雷潮”之后至今的问题停业转型平台已达1124家。
不过业内人士普遍分析认为,网贷行业未来大规模“爆雷潮”或将不会发生。
网贷天眼研究院负责人李鹏飞表示:“由于从2018年存活至今的平台普遍具备一定抗风险能力,资产真实性也相对较高,外加上监管层对于逃废债行为的主动出击,2018年的‘爆雷潮’重演的概率大大降低。”
“未来多平台连续爆雷概率较小,行业已经进行了一轮洗牌,从数据上看,当前正常运营平台数量仅还有900多家,并且“爆雷潮”后平台出现问题的特征来看,不少平台是自认备案无望,选择主动退出,还有部分平台是在该地区监管部门的引导下被动退出,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爆雷事件集中爆发的风险。”刘美茹最后表示。
同时,《证券日报》记者发现,网贷行业已经连续几个月没有新增平台。
据统计,从2018年8月份开始,P2P网贷行业未有新增平台上线,也就是说网贷行业至今已有10个月未有新增平台出现。
而新增平台数量曾经在2014年12月份达到峰值,月增加量高达327家。
刘美茹对记者称,新增平台停滞原因是“行业当前正处于备案进程中,现在新成立平台,基本无法通过备案,并且业务开展的难度较大。”
李鹏飞也认为,“由于2018年对于合规备案的机构范围已经明确,新设立的机构无望纳入专项整治,导致2018年下半年几乎无新设立平台。”
而在网贷备案渐近的背景下,未来或将有更多平台出局。
刘美茹预计,2019年网贷行业运营平台数仍将进一步下降,从目前信息估测,2019年底运营平台数或将跌至300家至500家。
“未来一段时间内,网贷的主旋律都将是备案试点的推进与风险出清,若试点方案如期实施,则年底之前半数以上的平台将面临退出和转型。”李鹏飞坦言。
4月份成交额不足千亿元
成交低迷情况恐仍持续
随着网贷行业营业机构不断减少,网贷行业的成交数据也在向下刷新。
数据显示,单从近期最新数据来看,2019年4月份,网贷行业的活跃出借人数、活跃借款人数分别为215.09万人、250.43万人,其中活跃出借人数环比下降6.27%,约减少14.39万人;活跃借款人数环比下降4.7%,约减少12.36万人。
另一个直观的数据是,从2019年4月份数据来看,网贷行业成交量为937.74亿元,相比上月减少64.54亿元,环比下降6.53%,同比下降45.83%。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表示,网贷成交持续低迷,是市场环境、替代品崛起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综合结果。具体来看,团贷网等头部平台爆雷,加深市场恐慌情绪,进一步恶化市场环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有关条件备案试点工作方案在市场流出后,再次向市场表明监管严控平台规模的决心,促进头部平台主动控规模;股市的好转则为资金开辟了新的投资渠道,对出借人有分流效应。”
在薛洪言看来,未来一段时期内,上述因素仍然存在,P2P成交低迷的状况仍会延续下去。
上一篇:北京杂交小麦团队在南阳发现新组合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vbj.com.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